结 语

结 语

综上所述,两汉镜铭中诗歌文本的体制特征,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具备了三言、四言、六言、七言、骚体、杂言等多种体式,而以四言、七言最为常见;各类诗体在不同时期镜铭中的流行,体现了汉代各种诗体在表现功能上的差异。其二是由于创作、传播方式的集体性以及圈带状的分布,呈现出程式化与变异性的特点。

【注释】

[1]罗振玉:《古镜图录·序》,民国五年上虞罗氏景印本,1916年。

[2]成书于北宋末期王黼的《宣和博古图》,将12面汉代铭文镜列入“诗辞门”;明清两代的一些诗文集也对两汉镜铭有所收录,如冯惟讷《古诗纪》卷一百五十六收录7篇,梅鼎祚《东汉文纪》卷三十二收录21篇,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收录11篇。另外,吴闿生的《吉金文录》也收录了28篇汉代诗体镜铭,并将部分篇目与骚体诗、汉乐府做了比较。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对汉镜铭文诗歌性质的初步认识。

[3]罗根泽:《七言诗之起源及其成熟》,原载《师大月刊》1933年第2期,后收入《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逯钦立:《汉诗别录》,原刊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本,1945年;后收入逯氏遗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吴云整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陈直:《汉镜铭文学上潜在的遗产》,《文史哲》,1957年第4期。

[6]如李立的《汉代七言体铜镜铭文文体学意义初探》(刊于《学术交流》,2002年第6期),根据汉代七言镜铭与传统七言诗在押韵、节奏等方面的共同点,认为汉代七言镜铭就是完整的七言诗,并进而论述了汉代七言镜铭诗的形成时间及其在七言诗起源研究中的意义;胡淑芳《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刊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对汉镜铭文中七言诗的保存情况、形式特征做了介绍,并得出七言诗在东汉之前便已形成的结论;钱志熙:《两汉镜铭文本整理及文学分析》(刊于《中华文史论丛》2009年第1期),采用删重、归并的方法,整理出36首汉代镜铭诗,并对镜铭所反映的社会意识、镜铭的文学价值做了探讨;赵敏俐的《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刊于《文史哲》2010年第3期)在分析两汉七言诗的传世情况时,将七言镜铭纳入范围,与谣谚、字书、碑刻及文人作品中的七言诗并列考察;李零的《读梁鉴藏镜四篇——说汉镜铭文中的女性赋体诗》(刊于《中国文化》2012年第1期)从诗歌角度对梁鉴所藏四面汉镜的铭文做了解读。另外,曹菁菁的《西汉铜镜铭文流变举例》(刊于《形象史学研究》2011年),潘海东、林训涛的《汉镜铭文:完整七言诗成于西汉的确证》(刊于《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刘瑞的《略论汉代镜铭的语言艺术特征》(刊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等文,也涉及对两汉镜铭诗学价值的探讨。

[7]〔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8]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60页。

[9]刘体智:《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引得本》(五),台湾大通书局1979年版,第3174页。

[10]〔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

[11]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31页。

[1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9至120页。

[1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1页。

[1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0页。

[15]同②。

[1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1页。

[1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2页。

[18]葛晓音:《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19]〔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20]同①。

[21]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05页。

[22]〔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后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6册,2011年版。

[23]葛晓音:《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24]〔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25]同①。

[26]刘体智:《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引得本》(五),台湾大通书局1979年版,第3091页。“桼”,原书误释作“来”。今从《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27]“中国古镜研究班”:《后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6册,2011年版。

[28]同④。

[29]同④。

[30]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5页。

[3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1页。

[3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页。

[3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0页。

[34]葛晓音:《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9页。

[35]冯惟讷:《古诗纪》卷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同⑥。

[37]〔汉〕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86页。

[38]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08页。

[39]葛晓音:《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40]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226页。

[41]〔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9页。

[42]〔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7页。

[43]〔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页。

[44]〔清〕沈德潜:《古诗源》,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页。

[4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4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7页、第150页、第153页、第154页。

[4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页、第125页、第133页。

[48]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5页、第217页、第244页。

[49]〔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50]同①。

[51]同①。

[52]同①。

[53]同①。

[54]同①。

[55]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84页。

[56]同①

[57]〔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58]同①。

[59]同①。

[60]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0页。

[61]程俊英:《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12页。

[62]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4页。

[6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1页。

[64]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2页。

[6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1页。

[66]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7页。

[67]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3页。

[68]关于“骚体”“楚歌体”等与屈原作品和楚地民歌相关的诗赋体式名称的使用,历来比较混乱,郭建勋在《骚体的形成与称谓辨析》(刊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6期)中有过介绍。严格地讲,“楚歌即楚声歌曲,楚歌体诗就是楚声歌曲的歌词;骚体诗则是指汉代以模拟屈原的诗歌而写成的作品。”(见马世年:《汉代诗体流变》第四章《楚歌诗体与骚体诗的盛衰演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11年)为论述方便,本文取其广义,将一切模拟《离骚》和楚地歌谣写成、以“兮”字的使用为最显著的形式特征的诗歌,皆称作“骚体”。

[69]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30页。

[70]同④。

[71]〔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72]同①。

[73]同①。

[74]同①。

[75]同①。

[76]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228页。

[77]以上七首诗歌,皆见于“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78]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07页。

[79]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22页。

[80]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31页。

[81]如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图56所收“昭明清白铭48字四叶蟠螭镜”铭文,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61页。

[82]〔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83]〔日〕“中国古镜研究”班:《后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6册,2011年版。

[84]同②。

[85]“日光镜”铭文诗存世甚多,多以“见日之光”起首。以上三首,并见于“中国古镜研究班”《前汉镜铭集释》,《东方学报》第84册,2009年版。

[86]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97页。

[87]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98页。

[88]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219页。

[89]〔清〕钱坫:《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卷一,民国十年海宁陈氏百一庐本,1921年版。

[90]罗振玉:《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罗雪堂先生全集初编》第四册,台湾大通书局1986年版,第1631页。

[91]刘体智:《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引得本》(五),台湾大通书局1979年版,第3157页。

[92]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181页。

[93]钱志熙:《从群体诗学到个体诗学——前期诗史发展的一个规律》,《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