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韶》乐传齐

二、《韶》乐传齐

《汉书·董仲舒传》云:

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藏于骨髓。故王道虽然微缺,而筦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22]

结合上文所列《汉书·礼乐志》材料,加上这则《董仲舒传》,可以得出班氏的思路:第一,殷纣时期,礼崩乐坏,乐师抱器奔走,四散各地;第二,强调乐本于人的性情,具有恒久不坏性,千百年而下,依然保存于遗风流俗中,以至于春秋时陈公子完遇难出奔于齐时,得以见识《韶》乐;第三,后来孔子来到齐国时,见识了《韶》盛大洋溢,沉醉其中三月不知肉味,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23]

然孔子生长于鲁,鲁国自有《韶》乐,孔子何以不在鲁闻《韶》?其后来游历诸国,何以不在他国闻《韶》?而只于齐国闻《韶》?

《韶》乐本非寻常之乐,其自舜时夔作以来,就一直是由统治者的乐师掌管,是用于祭祀、求雨,教贵族胄子和赏赐诸侯的国乐大典,在周时依然用于内教贵族子弟,燕飨贵宾,外赏诸侯。在鲁亦然,孔子系鲁人,其在鲁既非贵胄,又非重宾,无缘闻鲁《韶》自然在情理之中,但他适齐时为宾,身份不同,既可以与齐太师语乐,显然齐国待之如贵宾,在齐闻《韶》也就合乎情理了。但齐国的《韶》乐又从何而来?

齐国之《韶》乐,笔者姑妄揣陋,认为即与殷末时纣的乐官太师挚逃亡于齐有关。《汉书·礼乐志》先引《书》序说殷末政乱,诸乐师抱器奔散于诸侯河海,其后《韶》乐传焉,后孔子适齐闻之。据此我们则可以推测,商朝末年,殷纣无道,诸乐师出奔四散,其中,总管纣王乐的太师挚逃到齐地[24],他所掌握的殷代之乐或许还有更早一些的古乐得以在齐地流传,这其中极有可能包括殷时继承前代的《韶》乐。

上文所引《汉书·礼乐志》及《董仲舒传》,班氏以音乐可以藏在人的肌肤骨髓中而得以世代传承,揭示了乐本乎人情的特征,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其依附于地域民俗中得以长久保存本是合情合理的,就像班氏所说“虽经历千载,其遗风余列犹尚不绝”。

《礼记·乐记》云:

子赣见师乙而问曰:“赐闻声歌,各有宜也……温良能断者,宜歌《齐》……《齐》者,三代之遗声也,齐人识之,故谓之《齐》……”[25][8]1035

按《乐记》说,《齐》乐是“三代”之遗声绝响,三代何指盖已不可知。但《齐》或是指先周古乐无疑。齐人好乐,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知,齐地的先民东夷古族发明了很多乐器,齐地自古有音乐传统。可以想见太师挚带着殷代之乐(或许还有更早一些殷时继承前代的古乐)传至齐后,在这样一个久有音乐传统的地域长久地受到保护和传承,并渐渐受齐地固有的古乐传统影响合流,从而形成齐地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后人或称之为《齐》乐。这或许就是《乐记》所说的“齐人识之,故谓之《齐》”(“识”即是“记忆,记住”)。

这里再来澄清上文遗留的《韶》乐“由陈传入说”的问题,认为《韶》乐是由陈公子完传入齐国者多以《汉书·礼乐志》“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存焉”[26]句,就断定《韶》乐是由春秋时陈公子传入。而《董仲舒传》亦提到虽有虞氏之政息之久矣,然其《韶》乐遗风依然在齐地保存,直到孔子入齐得闻,却没有说是因为陈公子完的原因,《汉书》两处提及《韶》乐存齐,却不尽相同,可见班氏并非强调陈公子完,而是强调音乐能够藏于人的肌肤和骨髓长久保存的恒久性。管见以为《礼乐志》所云“陈,舜之后,《招乐》存焉”。盖班氏《礼乐志》《董仲舒传》论乐,是在有汉一代总结前代礼乐与政治得失时兼论音乐特性,旨在强调音乐不会随政治之兴废而存亡,而可以于历史变迁和人事沉浮之外独立保存的特征,即陈作为舜遗民之国,其后终于政息国亡,但是作为舜乐之《韶》却可以在齐地留存千古。[27]

至此,还有一个孔子闻《韶》的问题。

《论语·泰伯》云: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郑《注》曰:“师挚,鲁太师之名。始,犹首也,周道衰微,郑卫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而首理其乱,洋洋盈耳,听而美之。”[28]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曰:“师挚,鲁乐师,名挚也。”[29]刘宝楠与郑玄、朱熹等人看法一致,据《论语正义·微子》载“云‘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此师挚是鲁人,与《人表》所记不同”[30],即刘氏以为《微子》篇之“太师挚”,是殷末纣之乐师。此处《泰伯》篇之“师挚”是为鲁乐师,盖与孔子同时,两人虽同名“挚”,但一人为殷末时人,一人为东周鲁人,两者不是一人。历来注解《论语》者亦多持此说。

管见却以为《泰伯》篇所谓“师挚”就是《微子》篇之“太师挚”。

上文已明《微子》篇所记太师挚为殷末纣之乐师,其奔逃于齐时带去了殷承自前代的古乐《韶》,《韶》乐得以在齐地流传下来,孔子适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这样,《泰伯》篇中“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的孔子盛赞,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挚传《韶》在内的殷时古乐于齐,孔子适齐得以学习,后来孔子返鲁,以齐之所学古乐勘正、整理当时已经崩坏的周乐。[31]等这一切工作都完成后,孔子感叹从殷人太师挚留存在齐地的古乐开始,一直到周乐终结完备[32],从古乐到今乐,他见识了乐发展的完备过程和完整体系,其洋洋乎盈耳。才语鲁太师:“乐其可知也。”[1]151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韶》乐在先秦时代的传承过程:《韶》乐为舜时乐师夔所作古乐,经禹、夏传至商;商时又加以修订和完善,有商一代,《韶》乐已臻完备;商末,纣纵于靡乐淫曲,诸乐师纷纷逃亡,其中,乐师之长太师挚逃亡于齐,带去了殷商时完善并保存的古乐《韶》,《韶》乐得以在齐地生根落户,并传承下来,及至春秋时,孔子适齐得以闻而学之,赞叹其尽美尽善,为乐之大端,与“夏历”之准、“殷辂”之盛、“周礼”之文等并而称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