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愤兰蕙:困境中的发愤抒情
屈原赋《离骚》,是诗人遭谗离忧后怨怼不平情感之抒发,“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2]屈原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极度悲愤借助神话传说、游仙题材抒发出来,因而情感高亢激越,开创了“发愤抒情”这一著名的文学创作传统。他在《离骚》《九章》《九歌》等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有别于世俗的高洁的自我,表明其热爱祖国的“美政”理想。赵壹生活于暗无天日的东汉末年,他在群小攻击、饱受打击迫害之后的极度悲痛中更加愤怒,人格精神上的“融通庄骚”必然引起赵壹辞赋创作中的“散愤兰蕙”、发愤抒情,外化为“径直露骨”的抒情方式。赵壹努力地去体验屈原的人格与作品,这从《刺世疾邪赋》的用语中亦可窥探得到:
虽欲竭诚而尽忠,路绝险而靡缘。九重既不可启,又群吠之狺狺。安危亡于旦夕,肆嗜欲于目前。奚异涉海之失柁,坐积薪而待燃?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故法禁屈桡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23]
这段文字与《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余”可谓同意。读《刺世疾邪赋》,可以感受到赵壹满腹冤屈无处诉说的悲愤,这悲愤中带有对汉末国运不济之切痛、知音难遇的哀伤;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之无奈,有对苟且营利之徒的愤恨,有对世态炎凉的沉痛感慨。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此乱世,士人洁身自守者已属不易。而赵壹志在兼济,虽身处浊世犹存经世治国之心,实属难能可贵,同时还要面对背后射来的冷箭,其感愤牢骚可以想见。刘熙载《艺概》云:“后汉赵元叔《穷鸟赋》及《刺世疾邪赋》,读之知为抗脏之士。惟径直露骨,未能如屈、贾之味余文外耳。”[24]事实上,“径直露骨”风格既是汉末乱世中下层知识阶层普遍心声的流露,更是赵壹作为陇人刚直心性、刚健气度的诗化投射。朱熹所谓“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25]正道出了赵壹“径直露骨”风格之本质。
赵壹与屈子一样在现实政治中饱受谗言中伤,群小陷害,“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此种沉痛酸楚的心理体验,使赵壹辞赋中对个体人生困境及生不逢时之感的抒发与屈原几乎如出一辙。这典型地体现在《穷鸟赋》中:
有一穷鸟,戢翼原野。罩网加上,机阱在下。前见苍隼,后见驱者,缴弹张右,羿子彀左,飞丸缴矢,交集于我。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内怀怖急,乍冰乍火。[26]
《穷鸟赋》是汉桓帝永康元年(167)的作品,当时在宦官势力的作用下,汉桓帝昏庸无比,竟下令大肆捕捉党人,先是李膺等人被捕,且又牵连甚广,凡与李膺有来往或曾谠言朝政者均被株连,陈寔等二百余人下狱。那些鼠首两端、投机钻营、落井下石的奸邪小人乘机欲置赵壹于死地,幸得友人解救得免。该赋比喻自己如同一只被困的小鸟,四面受敌,“思飞不得,欲鸣不可。举头畏触,摇足恐堕”。通过对穷鸟险恶环境的描写,赵壹抒发了自己愤懑不堪的情怀及对现实的抗争,令人想起《离骚》中屈子面对“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之怨怼不平。两相对读,可以清楚地看出《穷鸟赋》受《离骚》的影响。这种发愤抒情的方式,是建基于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之上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27]由此观之,赵壹辞赋中那感人肺腑的生命意识、生命体验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吗?
因为现实中受压抑,遭蔑视,赵壹对庄周、屈子人格格外仰慕,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对《离骚》《庄子》也多有借鉴。其《疾邪诗》以秦客、鲁生对唱的形式出现,第一首云:“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顺风激靡草,富贵者称贤。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伊优北堂上,抗脏依门边。”[28]揭露汉末取士用人贿赂公行、重钱财而轻才能,谄媚之徒受重用,骨鲠之士被摒斥的不正常现象,表现出赵壹对东汉王朝的彻底绝望,这与庄周对世事的绝望有相似处。第二首云:“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且各守尔分,勿复空驰驱。哀哉复哀哉,此是命矣夫!”[29]以“兰蕙”喻行为高洁之士,表现对“群愚”的愤慨,此种表现手法来自屈原“香草美人”的喻象系统。“咳唾自成珠”则来自《庄子·秋水》,也是赵壹“散愤兰蕙”、发愤抒情的表现方式,后来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点已孕育于此。
困境中心理体验的相似,使赵壹辞赋中对《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精神亦多有回应。庄子散文表现出超凡入化的艺术境界和虚幻怪诞、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试看《逍遥游》中那鲲鹏展翅九万里,“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阔气象,《齐物论》中那至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超凡脱俗之境,是多么出神入化!庄子的人格理想和人格精神彰显出异常强烈的幻想色彩。这种奇思幻想“在客观上对人们追求独立人格和审美人生,开拓思维视野和思想境界,反抗黑暗统治,争取自由解放,起到了巨大的启迪和鼓舞作用,因而这样的幻想在总体上……是积极的。”[30]在赵壹的作品中,《迅风赋》相当引人注目,其中贯注的充沛诗情和浪漫神韵,既有屈骚传统,更多汪洋恣肆的“庄影”:“惟巽卦之为体,吐神气而成风。织微无所不入,广大无所不充。经营八荒之外,宛转豪毛之中。察本莫见其始,揆末莫睹其终。啾啾飕飕,吟啸相求。阿那徘徊,声若歌讴。抟之不可得,系之不可留。”[31]此赋对于迅疾之风的描写,气势纵横,挥洒自如,气象宏阔,自由奔放,极具浪漫风神,有一种冷冽、峭厉、刚劲的美感,同样具有反抗黑暗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意味,是困境中的发愤抒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自工。在汉末极度混乱、黑暗、腐朽的政局中,不少人随波逐流,改节易行,赵壹却顽强地保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最大限度地践行了士阶层义无反顾的责任意识和承担精神。锺嵘曾称赞“元叔散愤兰蕙,指斥囊钱。苦言切句,良亦勤矣。斯人也,而有斯困,悲夫!”[32]诚哉斯言!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赵壹通过“散愤兰蕙”、发愤著述为文学史建立起一座丰碑,他还融通庄骚,在历史上树立起一种谠言朝政、刚正不阿的人格范式,这是陇右地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注释】
[1]〔丹麦〕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流亡文学·引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2]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
[3]〔汉〕王逸:《远游序》,载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页。
[4]〔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2503页。
[5]〔南朝〕范晔:《后汉书·梁冀列传》,第1185页。
[6]〔南朝〕范晔:《后汉书·党锢列传》,第2185页。
[7]〔清〕龚自珍:《最录李白集》,见《龚自珍全集》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9]同①。
[10]董楚平、俞志慧:《楚辞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以下版本号略)
[11]陈庆惠:《庄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66页。
[12]〔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2628页。
[13]〔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2633页。
[14]朱熹曾云“庄子自是楚人”,自宋代以来,学术界大多将庄子归之于楚文化。如王国维、任继愈诸先生均有相似观点。
[15]〔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2631页。
[16]董楚平、俞志慧:《楚辞直解》,第8~9页。
[17]陈庆惠:《庄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18]同④。
[19]〔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2631页。
[20]〔明〕陈子龙:《陈忠裕公全集》卷二一,见《陈子龙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五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59页。(以下版本号略)
[22]〔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2482页。
[23]〔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2631页。
[24]〔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2页。
[25]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朱子全书》第一册《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13页。
[26]〔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2629页。
[27]〔梁〕刘勰撰,祖保泉解说:《〈文心雕龙〉解说·通变》,第579页。
[28]〔南朝〕范晔:《后汉书·文苑列传》,第2631页。
[29]同③。
[30]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31]〔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
[32]〔梁〕锺嵘撰,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7页。(以下版本号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