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拟古

(一)拟古

拟作不用说是在原作写成之后。而且诗人所拟,有些是流传既久,人们熟知的名篇,故多云“拟古”。拟古与原作之间既有一个较长的原作之传播过程,也有一个被选择的过程。故被拟之作往往具有经典性。故由七夕题材中拟古的现象也可以看出这类诗的传播情况、社会影响及经典化情况。拟作中也有拟同时或时代不太久作者之诗的情况,意义不大,此处不论。

作者虽云“拟”,实也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文学创作能力。晋代陆机的拟作其实都具有新意。文人拟前人七夕之作,就“七夕”之作唱和,反映出文人阶层中对七夕节的关注和七夕风俗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第一个就牛女题材拟前代之作者,是陆机。陆机的《拟迢迢牵牛星诗》云:

昭昭清汉辉,粲粲光天步。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

华容一何冶,挥手如振素。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

跂彼无良缘,睆焉不得度。引领望大川,双涕如沾露。

“汉辉”即天汉的星光;从星河的方面说,指波光。同后来很多以牵牛、织女为题材的诗作不同,此诗是写织女不能相会的悲苦。这同《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诗的着眼点是一致的。因为牵牛织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中分隔天汉两侧,所以在汉魏以至晋初,诗人大都着眼于这一方面,借以比喻有情人不能相聚,或个人远离家乡、夫妻长期分离。陆机这首诗中的“悲此年岁暮”实是借以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情感,“跂彼无良缘”一句表现得更为清楚。所以,“拟古”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是给供叙牛女之事以抒怀,更增加了一层表达上的含蓄特征和间接性。

乞巧活动从西汉初年在宫廷中兴起以后,大约在魏晋以后才扩散至上层社会,因而上层文人诗作中才多有咏牛女相会之作,同题共作,互相唱和的现象也多起来。但写织女的衣饰、仪仗都极尽豪华铺排,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反映了上层社会的状况。乞巧的风俗传于民间,应是在西晋灭亡以后。产生于东晋时代的《七夕女郎歌》和《七月歌》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大概是由于西晋灭亡、豪门士族之家迁播及一些败落融入平民之中有关。深入地研究七夕文化的形成也可揭示出古代社会历史的变化。

李白(701—762)的《拟古》:

青天何历历,明星如白石。黄姑与织女,相去不盈尺。

银河无鹊桥,非时将安适?闺人理素纨,游子悲行役。

瓶冰知冬寒,霜露欺远客。客似秋叶飞,飘飘不言归。

别后罗带长,愁宽去时衣。乘月托宵梦,因之寄金徽。

李白虽祖籍陇右,但生长于蜀中,在“牵牛织女”传说的接受上,受南方影响较大。牵牛星和织女星因为亮度高,在上古时列入观察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坐标中,后因其距赤道较远,便另选距赤道较近的二星来代替此二星,名为“牛星”“女星”,列入二十八宿。这是考虑到上古之论天象者简称“牵牛星”为“牛星”、简称织女星为“女星”的原因。后来,又因原来作为坐标的牵牛星易与后来之牛星相混,故改称牵牛星为“河鼓”。织女星则因为人间乞巧的风俗,七夕夜常看织女星,故“织女星”之名未变,而称女星为“女宿”或“须女”“婺女”。“河鼓”之称传到江南以后,因音而误作“黄姑”。但一些人也还知道这个星同织女星的传说关系,因而仍以夫妻关系的传说论之。李白这首诗中便表现出这种混杂的观念。

以七夕和牛女传说为题材的拟古诗反映出古代诗人对七夕风俗和牛女传说的关注及对这方面诗歌创作的关注,并且开启了借写七夕风俗与牛女故事反映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