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对象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误读

(二)授课对象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误读

目前高校学生对李白经典诗文的误读主要发生在课程预习阶段,如果教师不予要求,学生疏于预习,自身的语言文学基础薄弱,就很难避免误读。误读的典型表现是“望文生义”。如李白《与韩荆州书》中有一句“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2]1775其中的“干”指的是“干谒”,即由于对人有所请求而拜见。《魏书·郦道元传》载:“(弟道约)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3]644因此这个“干”读音为阳平“gān”。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文言文阅读功底的欠缺,再联系上文“好剑术”的表述之后,便想当然地认为李白“遍干诸侯”的“干”指的是“搏击、打斗”,读为去声“gàn”。但实际上“搏击、打斗”这个义项出现得较晚,其用法也等同于我们时下的口语,与李白的表述和意图更是大相径庭。

另一种误读是张冠李戴,表现为将李白描述他人的事迹与想象附会在李白本人身上,从而夸大甚至虚构李白的某一特征。例如,“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2]142,是李白在《侠客行》一诗中针对战国侠客风姿所作的描述。而作为追慕者的李白,其浪漫的想象与自身是否就禀赋这样的“绝招”恐怕是两个概念。再如“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2]506,是李白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诗中对于道士丹丘生的风姿所进行的大胆夸张与称赞褒扬,并不能理解为李白的友人或其本人的确能够施展超自然现象的异术,将仙女作为仆役。而这样的误读在当下高校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需要授课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及时予以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