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夕”为题之作

(一)以“七夕”为题之作

咏“七夕”最早之作应是晋初潘尼(247—311)的《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我们放在下一节来说。历代诗人以“七夕”“七夕诗”为篇题的诗特别多,这里只能就有一定代表性、有些特色的作品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宋孝武帝刘骏(430—464)有《七夕诗二首》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南朝初期乞巧状况的重要信息。其第一首云:

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炫炫叶露满,肃肃庭风扬。

瞻言媚天汉,幽期济河梁。服箱从奔轺,纨绮阙成章。

解带遽回轸,谁云秋夜长。爱聚双情款,念离两心伤。

第二首写乞巧,“沿风披弱缕,迎辉贯玄针”,写了民间七夕月下穿针之俗。其中特别说到姑娘们乞巧中唱歌的状况:“偕歌有遗调,别叹无残音。”则当时乞巧中姑娘们也唱乞巧歌,所歌是此前的姑娘们所传。这同近代陇南、天水一带乞巧的习俗完全一样。

南朝萧衍,北朝何逊、庾信等均有《七夕诗》,然均以写牛女相会为主,这里就不谈了。

初唐杜审言(645—708)的五律《七夕》主要写牛女相会。宋之问(656—712)五律《七夕》写牛女相会的当中也写到了与七夕相关的风俗,如“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沈佺期(?—713)的五律《七夕》后四句云:

月皎宜穿线,风轻得曝衣。来时不可觉,神验有光辉。

沈佺期为唐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看来当时中州之地乞巧,也供织女像,故言虔诚祀之,并以乞巧、神灵显出光辉,以示灵验。

崔颢(?—754)的《七夕》云: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夜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诗中借汉代而说唐代,是唐代诗人普遍用的手法,白居易《长恨歌》第一句已说得很明白。此诗中“长信”亦汉代宫名。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宫中乞巧风俗之盛。

卢殷(746—810)有五律《七夕》,借“牵牛织女期”而抒发个人情怀,末言“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刘言史(?—812),洛阳人,与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叶堡川)人李翱有交往。他的《七夕歌》由牛女相传想到人间。末四句云: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可以看出当时北方乞巧的状况。白居易《七夕》诗佚句:“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则当时孩子们用头上曲成一个圆圈的竹竿在各处取蛛风,以所取蛛网之多少,为是否得巧的标志。白居易祖籍太原,而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所写也反映了北方的乞巧风俗。

唐白居易七绝《七夕》中说:“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杜牧《七夕》: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这是说,七月初八有雨,长安一带民间将其看作为织女洗车之雨,言今年已用过,洗净收起,织女想再回头去一趟也不可能。杜牧为京兆万年人,自然反映出当地的传说写入诗中。因为以往的诗都只在七月七这一天找话题,翻新避旧。这里却是从七月八日入手,一则见作者善于从民间找素材,二则见作者诗笔之灵动。

晚唐唐彦谦的《七夕》:

露白风清夜向晨,小星垂佩月埋轮。

绛河浪浅休相隔,沧海波深尚作尘。

天外凤凰何寂寞,世间乌鹊漫辛勤。

倚阑殿北斜楼上,多少通宵不寐人。

联系人世间处于后宫中的女子,对失去情意中人而无可得救的女子,充满了同情,而表现十分含蓄。天上的事,自有凤凰管,人间的乌鹊空忙什么?这其中的含意是:人间大量被阻隔而不能相会之有情人,并没有人关注。

这里应特别谈谈北宋著名诗人王禹偁(954—1001)的《七夕》一诗。本诗五言70句,在历代七夕诗中是最长的诗篇。诗写于作者被贬谪商於(今陕南)之时。先从去年七月七值庐闲坐,无事而进入梦乡,宫中忽然传旨,皇帝有诗,令其属和。至暮方从宫中出。

归来备乞巧,酒肴间瓜果。

海物杂时味,罗列繁且夥。

家人乐熙熙,儿戏舞娑娑。

王禹偁是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写当时当地乞巧风俗,也是陈列很多瓜果,姑娘们跳舞唱歌。乞了巧,结果却“九月谪商於,羁縻复穷饿”,“稚子啼我前,孺子病我左”,其情景很似杜甫由秦州入川路上所作诸诗。其结尾说:“自念一岁间,荣辱两偏颇”,因而决定对人生抱着一个“委顺信吾生,无可无不可”的态度。这里表面上是对“乞巧”采取否定的态度,实质上是对正道直行难容于世的社会现实的批判。

强至的七古《七夕》更突出地表现出借题发挥的特征。其前半部分写有关传说与风俗,后半部分云:

吾闻朴散形器作,人夺天巧天无余。

匠心女手剧淫巧,工与造化分锱铢。

荐绅大夫一巧宦,坐取公相如指呼。

间乘巧言惑主听,能改荼蘖成甘腴。

纤辞丽曲骋文巧,剜刻圣道无完涂。

星如有巧更可乞,益恐薄俗难持扶。

我愿星精遗人拙,一变风化犹古初。

对于官场黑暗、奸邪得势的愤慨,溢于言表。

晏殊七律《七夕》首联云:“百子池深涨绿苔,九光灯迥绿浮埃。”这是联系《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条据戚夫人侍儿贾佩兰所说记汉初宫中乞巧事:“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揭示出北方乞巧风俗之来源。

南宋王镃的《七夕》诗中说:“倚得画栏和袖暖,看人儿女学穿针。”则七夕不仅青年妇女穿针乞巧,小姑娘也在这一天开始学穿针,作为一生从事于绣花缝纫之事的开始。

还有的题作“七夕诗”。这“诗”字究竟是原有还是传抄中形成的,很难判定,所以我们归为一类。晚唐赵璜七律《七夕诗》云:

莫嫌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

又与历代诗人着眼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