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

“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

庆振轩|兰州大学文学院

主干基础课“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是我们古代文学教学团队长期致力建设的内容之一。所谓“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是指以“中国文学史”四段划分为第一层次;以分体文学史诸如“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戏剧史”为第二层次;以专业选修课为第三层次;以全校通识课“中国古代名家名作欣赏”为第四层次的课程体系。“课程群”则包括与该体系密切相关的基础课程,诸如“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史”“文献学”,以及相关的选修课。

论及“‘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这个话题,我首先想起的是老领导柯杨先生的原初设想,二十多年前,他希望我们古代所能够达到“一人两课、一课两人”的目标。由于种种原因,兰大文学院古代所长期没有实现这个目标,甚至于有一个阶段,人员短缺,疲于应付上基础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一度停开。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一个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问题。最终我们迎来了古代所发展的“黄金十年”,近十年来,我们所由人员最为紧张时的六七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三个人,使得“‘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成为可能,使得柯先生“一人两课(多课),一课两人”的设想成为可能。

古代所在主干基础课和基础课的安排上,贯彻“一课两人”的设想。我们承担的主干基础课和基础课程主要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化史”。具体安排如下:

“中国文学史”为主干基础课,分四段讲授。先秦两汉文学:杨玲、白宪娟;隋唐五代文学:雷恩海、杨许波;宋辽金元文学:庆振轩、张馨心;明清文学:胡颖、魏宏远。

“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化史”为基础课。分别由宁俊红、高璐、杨玲、王亚林承担。

依据兰州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古代所长期致力于向研究型大学的古代文学研究型教学的高度努力。所以在保障“一课两人”的前提下,我们强调“一人两课、一人多课”。强调在基础课之外,根据我们的专业特点,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兴趣爱好,开设一门或两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教学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在开设的课程中培育精品课,要有精品意识。这方面,老一代教师做出了榜样,诸如张崇琛先生的“《楚辞》研究”“《聊斋志异》研究”,林家英先生的“李白研究”,齐裕昆先生、赵建新先生先后开设的“《红楼梦》研究”,陈志明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宁希元先生的“元杂剧研究”等课程,都是教学科研结合的成功范例。我们希望发扬继承传统,并且鼓励创新开拓。

古代所“一人两课”“一人多课”安排如下:

杨玲:“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国文化史”“《诗经》《楚辞》研究”;白宪娟:“先秦两汉文学史”“庄子研究”;雷恩海:“魏晋隋唐文学史”“文心雕龙研究”;杨许波:“魏晋隋唐文学史”“李杜诗研究”;庆振轩:“宋元文学史”“唐宋词研究与欣赏”“苏轼研究”;张馨心:“宋元文学史”“苏门文学研究”;胡颖:“明清文学史”“明清戏剧专题研究”“古代戏曲名家名作研究”;宁俊红:“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体研究”;魏宏远:“明清文学史”“文献学”“王世贞研究”;高璐:“明清文学史”“明代诏狱文学研究”;王传明:“文献学”“诗词格律与创作”;王亚林:“先秦两汉文学史”“中国文化史”;郭树芹:“中国文学史(戏影)”“老子《道德经》与人生智慧”。

课程安排有潜在的专业规律,在征求相关老师意见的前提下,我们开设和准备开设的选修课中,杨玲的“《诗经》《楚辞》研究”、胡颖的“明清戏剧专题研究”、杨许波的“李杜诗研究”都是对林先生、宁先生、张先生“《楚辞》研究”“李白研究”“元杂剧研究”的延续与拓展;雷恩海老师与陈志明先生没有师承关系,但他的“《文心雕龙》研究”却也与陈志明先生的选修课先后呼应。我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选修课的选定及影响与选修课选定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贡献有密切关联,《诗经》《楚辞》乃诗歌史上两大源头;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李、杜诗更是唐诗巅峰的代表;苏轼曾被国外评为“千年英雄”;自元代开始,诗词创作衰落,戏剧小说兴起,戏剧、小说乃是明清文学教学的重点;所以我们开设的选修课研究讲述的对象具有统领的意义。陈志明老师曾经说古代批评史的文献,他最喜爱的有两种,一是刘勰《文心雕龙》,二是李渔《闲情偶寄》,实际上,个人喜好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两部书在批评史上的地位和学术史意义。

选修课的开设,还要及时地反映古代文学研究的新趋势,反映我们的教师研究的新成果、新思路和老师们的特长爱好,“文心雕龙研究”“明清戏剧专题研究”“苏轼研究”“老子《道德经》与人生智慧”“庄子研究”“古代文体研究”“明代诏狱文学研究”“诗词格律与创作”的设定,都有这个方面的考虑。

在专业选修课之外,我们面对全校开设了“通识课”系列:“唐宋诗欣赏”“唐宋词欣赏”“唐宋散文欣赏”“明清戏剧名家名作欣赏”。我们的“通识课”系列颇受欢迎,有补充完善的必要。

兰大公共课的开设由来已久,王学俭老师曾任学校公共课教研室主任。文学院的公共课一直享有良好声誉,当年王学俭申报兰大优秀公共课系列,只有两个系列,其中就有古代文学系列。长期以来,我们为丰富校园文化做出了贡献。

此外,古代所近两年重视“慕课”建设,申报了“唐宋文学”和“明清文学概说”。

除了以上古代所所开设的课程之外,加上语言文字所开设的“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和刘顺老师的“唐宋美学”、王莹老师的“先秦美学”,基本可以形成兰大文学院在厚基础、宽口径前提下,较为系统明晰地为爱好古代文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的同学开设的主修、选修课程的课程群。

以上是就目前教学队伍具体情况,古代所课程体系与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我们的基本考虑。

比较理想的“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和课程群建设有赖于古代所教学研究队伍的进一步壮大和优化。

我们的设想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将古代文学暨古典文献研究所发展到18~20人左右,且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这样首先保证“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的第一层次“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化史”“文献学概论”等主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一课两人”。

在此基础上,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第二层次的“中国小说史”“中国戏剧史”“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等分体文学史。

分体文学史的编撰和开设是因为在当下《中国文学史》教材虽已有数千种之多,但学界仍然感觉不能满足或不太满意,其原因在于,现行文学史纵然数量不少,但“在两个方面基本未变:第一,大致按朝代顺序划分成几个段落进行叙述的总体框架基本不变;第二,在每一个阶段中,依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指导思想来选择主要的叙述对象基本不变。”“因为这两点,我们可以从一部文学通史中看到某一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面貌,但却难以看到某一文体盛衰兴亡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某一时期社会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社会文化的反映,但却较少看到文学自身的艺术构成。”说到底,“是历史本位主义而不是文学本位主义”[1]。所以,学习者较难建立文学的“史”的概念。这是近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遇到的较大问题。我们不得不把“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小说史”作为硕士基础课程。

与“中国文学史”课程体系的第一、第二层次相对应的是第三层次的专业选修课。期待我们在“中国文学史”主干基础课团队壮大之后,结合本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和老师们的研究兴趣,真正贯彻落实“一人两课、一人多课”的教学理念,能够开设20—30门选修课。诸如“诗经研究”“楚辞研究”“乐府诗研究”“唐诗研究”“唐宋词研究”“元明散曲研究”“明清词研究”“边塞诗研究”“李杜诗研究”“苏轼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章回小说研究”“笔记小说研究”“古代文话研究”等在诗歌史、小说史、散文史、戏曲史方面能够成体系的专业选修课。

与之相应的是,兰州大学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要给本科生开设一至两次学术讲座,根据我们的统计,古代所的老师们每年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约十五人次,诸如“唐代文学学会”“宋代文学学会”“明代文学学会”“赋学学会”“词学学会”年会;古代文学高峰论坛;苏轼研究、王维研究、杨万里研究、王世贞研究、王渔洋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我们要求参会人员以文会友,如果利用讲座的形式,既向同学们传达介绍了有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又向同学们宣讲了参会者的最新成果,应该是培养提高同学们的研究意识、问题意识的极好途径,也是古代文学教学体系完善的补充。

第四层面是“通识课”和“慕课”的建设。面向全校的“通识课”,我们从突出优势的角度,计划开设“唐宋诗欣赏”“唐宋词欣赏”“唐宋散文欣赏”“明清戏剧名家名作欣赏”“古代小说名作欣赏”。“慕课”系列我们已申报在建的有“唐宋文学”“明清文学概说”。我们希望“通识课”的讲授适当突出文体特色,适当讲授文体演变规律。

几个层面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呼应,第二、第三层面,应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丰富补充的过程,其他主干基础课的课程体系相应地逐步得以完善,相互配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群建设。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按照学校引进人才的要求,在待遇降低,条件相应较高,在“双一流”建设各个高校争相引进储备人才的背景下,我们能否吸引人才,达成18至20人的队伍建设目标;与之相应的是,如何稳定目前这支队伍,防止人才流失。“引进、培养、稳定”是我们长期努力的方向。

其次,系列课程的开设,也有待硬件设施的完备。要解决小班额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教室问题。

第三,要让学生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具有切实可行的人生设计,对于自己喜爱的专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要目的明确地系统选课。不能选课时一窝蜂,而后听讲时兴趣索然。

第四,系统完善学院“通识课”建设,逐步取代《大学语文》(高四语文)。

最后,不断完善开课的形式,以解决选修课较多,学生选修课学分有限的矛盾。可以参照萃英学院“萃英人文系列”的开课方式,将“古代文学名家名作研究”“现当代文学名家名作研究”“外国文学名家名作研究”等作为一个系列开设,每部分九个课时,教师把研讨的最精粹的部分展示给同学。

【注释】

[1]赵义山、李修生:《中国分体文学史·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