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孙董霞.战国诸子著作的“三言”模式及其孔子形象的“重言”意味[J].兰州大学学报,2016(5).

[2]方勇.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译丛·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周啓成.《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清〕郭庆藩.诸子集成本·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4.

[6]〔清〕王先谦.诸子集成本·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7]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注释】

[1]也有认为可以分三部分的,即将文末惠施与庄子的对话看作第三部分。见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2]“变—常—反—道”即观变而思常,思常而又反向求之,反向寻求的结果是得出以“无为”为核心特征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