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化育,身教引领

五、高品化育,身教引领

霍松林先生敦品化人,注重身教。无论哪个方面的教育,只要面对学生,霍先生首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和实践引导教育学生。他在2015年6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采访中坦言:“对学生的培养,言传重要,身教更重要。我非常强调学生的品学兼优和知能并重。在教育过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这也是我几十年来学术研究的动力之一。自己出不来成果,有什么资格要求博士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呢?”

霍先生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献身高等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培养高层次人才,赢得了很高的评价与声誉。他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5年被中国作协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获颁“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陕西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和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2010年获陕西“十二五”科学发展思想驱动奖。这些殊誉既是对他宏富的学术成果、教育成绩和文人知识分子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褒奖,也使他能够在更高的站位和以更高的要求来谋划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

1997年9月,他在唐音阁书房对新入学的四名博士生所讲的几条格言最能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

敦品以化人,勤学以致用。务求日有进益,问心无愧;力戒虚度年华,于世无补。务实不务名,不愁有实无名,惟恐名不副实。扶持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处逆境而坚忍不拔,处顺境而刚正不阿。博古而不泥古,须求古为今用;学外而不媚外,力争外为中用。兼取古今中外之长,放宽眼界,扩展心胸,慎思笃行,自强不息,始能有新开拓,新建树。[8]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霍先生素质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有着实践教育价值的重要意义。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国家文科人才基地的奠基人,霍松林先生在指导、培养研究生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严格要求每一位博士生,并使自己的指导伴随每一位学子论文写作的始终。即使在论文答辩通过后,他还会要求弟子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再加以充实修改。这样的严格训练,严格把关,保证了论文的质量。正因为如此,霍门弟子大都成为所在单位教学科研的骨干或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界称之为“霍家军”。已有2人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4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三十余人为博士生导师、四十余人为硕士生导师,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霍先生的2000届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导的康震教授在回忆霍先生时很动情地说:“我在百家讲坛讲李清照后,有一次回西安,霍老说,你现在不得了,都上电视了,然后拿来几本他的新书,递给我,还说请你指教。当时把我吓坏了。”康震说,看到他诚惶诚恐的样子,霍老笑了,说:“你们有出息,是我的骄傲。”2007年,康震在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之后向霍老汇报,霍老费力从书架上找出了他于1998年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证书说:“咱俩都是劳模。”并摆出一副“我不输你”的架势,“他当时就像个小孩。他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我们这些弟子的激励。”霍松林先生甚至将自己治学与育人风格延伸到对自己子女的影响与优良家风的延续上。在他好学善教的家风下,霍有光四兄妹也都治学有道。他的大儿子,著名的水利专家、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档案馆馆长霍有光教授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就是书香家庭对子女的那种要求。”“我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是教授。跟父亲一样,一天到晚就是治学。”

霍先生教育学生,既重言教,又重身教,更重视门人弟子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而庆贺先生的寿辰无疑就是重要的平台。2000年11月,值霍先生八十寿辰,陕西师范大学举办庆祝大会,隆重庆贺先生八秩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先生好友及门人弟子萃集于是。借此机会,弟子们不但提高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自己导师学术思想的认识。在先生八十华诞祝寿会上,当时担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栗战书,十分精彩地总结了霍松林先生的长寿之道,对大家启发很大。在会上,霍门众师兄建立了联系。在以后的交流和交往中,不但提高了学术水平,也结下了带着浓浓同门兄弟的情谊,成为良师益友。2010年11月18日,先生九秩华诞暨从教七十周年庆祝大会更显隆重。这次祝寿,成为霍先生师徒的又一次盛大聚会。在先生选集学术座谈会上,许多学有成就的同门高足高屋建瓴地侃侃而谈。新入门的弟子,获得了新知。

霍先生的华诞庆祝大会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一次简单的祝寿,它的教育意义和传导价值值得深究。每一位弟子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接受着先生的再教育,在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着自我的人生境界。而且大家一定也通过这样的形式,感受着霍先生传递给大家的养生之道和长寿之道,并从先生身上感悟着奋斗的、有价值的学术人生带给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每一次这样的盛会,既是见贤思齐之会,也是大家充满愉悦和欢乐的课堂,因为先生用他的长寿之道给我们诠释着真正的人生快乐和生命真谛。先生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延伸着自己的学术之路,鞭策并不断地拓展、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

霍松林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高瞻远瞩的古代文学高层次通才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丰富的古代文学教育思想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文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他在《八十述怀》诗中抒发的豪情至今还在我们耳边回响:“高歌盛世情犹热,广育英才志愈坚。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认真总结研究霍松林先生的古代文学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古代文学人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继承,都极具启发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