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综合教学改革措施、步骤和研究

(二)第二阶段:综合教学改革措施、步骤和研究

1.古代文学教学从教学大纲所选的精读篇目中确定课堂精讲内容,选取人物形象丰满、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为主(如两汉文学确定赵壹《刺世嫉邪赋》《李将军列传》等既有地方文化色彩又有思想教育意义的作品),诗词曲以名家名篇为主(唐诗宋词元曲)。在精讲篇目上同课头教师的教学进度相统一,教案以课件形式显示,课堂注重落实,开展以作品赏析为主的听评课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开展古诗文朗诵会、古代戏曲演唱会和古代小说名著欣赏研讨会,以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感性认识。

2.采用点面结合、点线结合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讲就是细藤结瓜,在理清文学发展脉络的前提下进一步彰显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魅力,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融入作品,做到一般作家一人一作品,主要作家一人多作品的课堂讲授。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关注作品,结合培养目标将来从事初等教育教学的实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授课与小组学习、个别辅导等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对课文解读和背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创建特色课程,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3.就古代文学课程而言,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但学生对这门课的了解和积累却最为薄弱。所以,如何探讨出一种新的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紧紧抓住课堂主导权的条件下,要大胆地将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结合古代文学课的实际,首先强调,必须由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阅读和背诵作品。这样做,至少有三方面的好处:

一是让学生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接触古代文学的材料,让他们对古代文学形成直接的认知,改变以往总是从教师那里获得认识的旧模式。

二是提高学生阅读和查找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是逐渐培养他们查找材料、甄别材料的能力。

从教改的实际效果看,同学们能够主动地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如笔者在讲到曹丕时,让学生查找曹丕其他文学成就的资料并抄录一遍《典论·论文》,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起到了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如何在学习中主动和善于逼近原始资料,将是教师在做下一步工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事实上,在本次教改中,已经有少数同学涉猎到了《晋书》《文心雕龙》《诗品》等原始材料,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

4.提倡传统意义上的古诗文阅读与背诵,分阶段确定阅读与背诵任务,并每学期进行为期一周的古诗文背诵检查落实。著名学者霍松林在《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一文中指出:“关于熟读、背诵的好处还可以再谈一点。这种方法看似很笨,其实最巧。既是扎扎实实地打基础,又有利于能力培养;既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可培养研究、写作能力和艺术感受力。”[3]由古代文学教研室承担的中文系学生古诗文背诵任务,是古代文学教研室的一项常态工作,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但承担任务的老师都能够按要求完成任务,这一工作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中文系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与理解,对进一步解读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比较浅显易懂的作品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讲解,以缓解教学内容多的压力。比如左思《咏史》中的《弱冠弄柔翰》和《郁郁涧底松》两首诗,文字意思相对简单,艺术特色亦比较明显,同学们顺利完成疏通和讲解任务的把握是很大的。因此我就把这两首诗完全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处理,事实证明其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接受,在于学习方法的获得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哪些问题未掌握好,哪些含义丰富的字句没理解到位,只有学生自己明白。而学生在课前准备和课堂讲解中,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比较顺利的解决。

6.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必需的,但方法的选择却是更为重要的。知识的更新是无穷尽的,方法却会在日常的学习中一以贯之。除了要求学生读原典,还注重向学生阐释“从文学史的角度看问题”和“从文学作品本身去拓展”的方法。比如在讲解曹丕《燕歌行》一诗时,针对《燕歌行》的七言体式,专门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这个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必须要把之前的七言诗做一个总体上的爬梳,要清楚之前的七言诗在各自发展阶段的特征,要看到七言诗在整体上的递进关系。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再加上适当的补充训练,学生就会渐渐抛弃就唐诗论唐诗、就元曲说元曲的做法,而逐渐习惯于以全面的角度、广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