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们的大同世界

(三)诸子们的大同世界

先秦时期社会动乱,各诸侯纷战不息,百姓饱受战争、饥荒之苦,社会秩序混乱,道德价值沦丧,可谓“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就是这样的时局,人们的思维却相对比较活跃,尤其这一时期的先哲们,他们勾勒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蓝图。《礼记·大同》就描绘了这样一个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211

老子在《老子·八十章》中也为我们展现了“小国寡民”的景象: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7]247

有美味佳肴,有漂亮得体的衣服穿,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风气又好,这不正是当时乃至今日的老百姓翘首以待的乐园吗?

这些算是诸子们理想的生活模式,当然还有他们理想的生活场景。值得一提的当属《论语·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8]71

这是经曾皙之口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图,在他那充满诗意的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诸子们理想家园演绎出来的各种美好的生活模式和场景会不时地浮现在后世人的眼前:在这里,人们自给自足,自知自尚,没有文明的污染,没有战争的祸难,这种单纯质朴的生活,无疑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