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七夕”相关诗题

(二)与“七夕”相关诗题

初唐沈佺期(?—713)七古《七夕曝衣篇》写自古宫中七夕曝衣之俗,写出了皇宫中乞巧节的奢华。其开头云: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以下铺排描写“宫中扰扰曝衣楼”,各种珍奇衣帐、舒罗散縠加以罗列,而语言富于变化。由此可以知道唐代宫中的七夕是如何样情景。宋之问五律《七夕》则是将人间关于牛女的传说与乞巧风俗结合起来写,很有认识价值。如其颈联“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说明当时北方乞巧之前先要迎巧,乞巧活动结束后又有送巧活动,乞巧期间敬奉织女的风俗一致。

晚唐诗人权德舆《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

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

权德舆是唐代天水略阳(今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蔡河村)人,反映了当时天水一带的乞巧风俗。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乞巧主要是小孩子的活动,中青年妇女也参加进去,但不唱。二是乞巧中小孩子歌呼之声很大。三是彻夜歌唱。这三点及上面所说的乞巧活动之前先迎巧,供奉织女像,活动结束时送巧的风俗同至近代仍保留的天水、陇南一带的乞巧风俗一样,并不像其他地方只是摆一点水果,妇女只穿针而已。可以说,甘肃省西和县、礼县至今保留的乞巧习俗是有悠久传统的。

宋祁除前面谈到的《和玉龙图七夕直宿》外,其七律《七夕两首》,七绝《七夕》也都句工而意深,这里不一一评述。可注意者宋代也有从七月六日开始乞巧的风俗,后来朝廷以古制加以纠正,宋祁有一首《七月六日绝句》:

积雨古墙生绿衣,幽花点点弄秋姿。

黄昏楼角看新月,还是年年牛女时。

从诗的最后一句看,有的地方是在七月六日乞巧。宋祁是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很可能是宫中在七月七日乞巧。有些大臣也要去宫中侍宴,应制作诗参加一些活动,京城附近一些城邑慢慢兴起七月六日先行举行乞巧的风气。因为据近代以来陇南、天水一带风俗,是七月六日夜迎巧。

北宋郭祥正有《七夕不饮》一诗:

明河初月静涓涓,楼阁帘开斗管弦。

不饮一樽当此夕,我心于巧久无缘。

表现出对当时政界投机取巧的不满与反感情绪。郭祥正为当涂(今属安徽)人,其第二句“斗管弦”云云反映出当时安徽一带的乞巧活动中还有管弦音乐伴奏,也有乞巧歌则不用说。

南宋项安世(1129—1208)的七律《七夕谢孟漕品味》写乞巧待客之丰盛,写到“木桃瓜李奏民风”,“帝子秋盘饼饵丰”。从中可看出,当地乞巧活动中也供织女像,供饼饵、水果之类。我们由唐宋时诗人的真实描述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七夕风俗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