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
“渐变式”的道德教育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和提升的过程,符合人的自然生长及教育规律。我国古代文学成就辉煌,从先秦至明清时期,诗歌、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诸体皆备,是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都是文化精英,都以经邦济世、富民强国为己任。表现于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诸如忧国忧民,匡时济世,针砭时弊,关怀民瘼,抨击暴政,抵御外侮,力除腐败,为民请命,崇尚廉明,反对守旧,力主变革,追求富强康乐,向往和平幸福,力戒因循苟安,坚持自强不息,乃至热爱真理,赞扬正直善良的品德,歌颂祖国的山川胜景,抒发真挚的亲情友情,以及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捐躯报国,舍生取义等等。阅读鉴赏古代文学名篇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观念,可以对人的品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感人至深到移人性情,正是一个“渐变”的渗透过程,由此实现对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
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它是传授传统文化最初期也是最直接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有助于他们汲取道德力量,塑造健康人格,这是时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古典文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只存在于短期的学校教育阶段,而是终将伴随他们一生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先秦时期就提倡“诗教”,因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就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科书。孔子教育弟子,主张“兴于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的解释是“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论语》中有一条:“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非常著名的诗教观点,至今被人引用,认为它对诗歌的社会功用做了全面的概括。白居易举例解释说:“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华黍》之歌,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言,则知威虐及人也;闻《硕鼠》之刺,则知重敛于下也;闻‘广袖高髻’之谣,则知风俗奢荡也;闻‘谁其获者妇与姑’之言,则知征役之废业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熟读中国古典诗歌,可以使人感发兴起,昂扬奋进,敬业乐群,团结互助,扬善抑恶,弘扬正气。《左传》中有:“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德训诫,《离骚》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激励人奋发图强。古代文学中许多名人的可贵品德令人肃然起敬,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富有道德感召力的“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概言之即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积极作用需要通过经典阅读教学来体现。因为,经典阅读与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等密切相关,对于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典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作为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豁达大度的人格修养、家国民族的忧患意识、识礼重义的道德准则、生命自由的超越精神等,深入阅读古代文学经典能够弘扬以仁善、忠义、宽容、廉洁、勤俭、守信等为核心的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体系。通过阅读经典,能够实现磨砺思想、放飞理想、提纯感情的作用,唤起学生对经典的崇敬心理和高度认同感,能够使学生从道德修养、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等方面受到熏陶,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无疑比直接对他们说教更有效,并将产生持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