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举措与成效
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区。让“拔尖计划”为人才培养改革领跑,让拔尖学生为全体学生领跑,带动各类创新人才培养。萃英学院由校长兼任院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兼任常务副院长,由知名教授担任执行院长。成立了学院党总支。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团委)、国际教育合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构建起由萃英学院牵头、相关学院协同、职能部门支持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以“志向、兴趣、能力”为导向,探索拔尖学生的选拔方式。把好选才关,遴选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学生;观察鉴别,动态进出,建立科学的和人性化的退出机制;选才与鉴才结合,实现进出渠道畅通,保持计划的活力和竞争力。在选拔标准上注重多方面考察,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学科潜力、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科学地看待“偏才”“怪才”。在选拔方式上采取多途径遴选,通过自主招生、二次选拔、与高中衔接等渠道,避免依靠应试,注重平常考察。实行动态进出,对进入“拔尖计划”的学生综合考查,严格选拔,对不适应的学生重新定位,慎重分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减少功利心,注重长远发展。拔尖学生普遍展现出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的精神风貌,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相互协作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部分学生已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学院学生322人次主持或者参加学院“萃英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共计201人次。发表SCI论文23篇,其中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核心期刊5篇。截至目前,共选拔496名优秀学生进入“拔尖计划”,四届毕业313名学生,其中88名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117名学生在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8名学生就业。
以“一制三化”为主要内容,探索因材施教模式。即通过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实行导师制,设立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拔尖计划”吸引聚集了一批校内外名师、优秀青年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动局面。教学小班化,更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开设新生研讨课、跨学科交叉课、科学前沿课、创新性实验课,组织学术沙龙、读书报告、兴趣讨论、科研小组等,让学生在创新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自主选择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开展科研训练,让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探索,点燃创新激情。注重国际化培养,精选国外高端资源,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进入一流实验室接触科学前沿。拓展本土国际化的办学能力,营造国际化的学习氛围,搭建国际化的教学平台。2010年至2016年,邀请157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访讲学225场次。参加国(境)外交流项目学生达到284人,占学生总数的70.8%。学生分赴美国国家高能物理实验室、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皇家霍罗威学院、利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渥太华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蒙纳什大学、阿德莱德大学,新西兰奥塔古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韩国成均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台湾大学等四十余所海外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交流学习或参与科研项目。
“拔尖计划”的先行先试带动了全校本科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计划不仅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更激发了我校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热情,带动了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相关学科借鉴“萃英班”的成功经验,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生管理办法,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拔尖计划”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多方面提升了本科生教育质量。截至目前,参与“拔尖计划”培养的一流名师27名,其中4名担任学业导师,19名担任科研导师。聘请7名外教承担我院通识课、口语课及英美文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