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能并重,能为旨归
知能并重,能为旨归,这是霍松林先生素质教育理念在古代文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体现。学高身正的霍先生,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卓尔不凡的大师风范。他要求学生要做到“品学兼优、知能并重”。这种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是霍先生一生所追求的,也是他古代文学教育思想中最具价值的内容,有着实践教育价值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代学师,霍先生这种教育理念突出地表现在他教育学生,讲求读书、阅世、作文三者结合,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要齐头并进;人品的修养与学问提高要相互促进,双成双优。霍先生这里所讲知能并重的“知”,虽就知识而言,指渊博与精要并举获取知识,以及在广泛涉猎基础上的术业专攻,但更多的是指通过博与精的结合,使每一位学子所具有的知识成为有所创获的积累。其中的“能”,指能力,而霍先生这里所讲的能力,指的是一种综合能力,即学术研究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学以致用能力三个方面。他认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文学创作能力的具备,则会使学生通过自我的创作甘苦,增强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形成自我的授课风格,亦会为学术研究独辟蹊径,增添文采。如在古代文学博士生培养中,霍先生首先要求博士生通识博览,放眼古今中外,确定研究范围和论题。通过这一过程,既弄清论题的研究历史,又培养学生发现学术问题的能力,使学术研究力避重复,力求开拓创新,始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其次,借助大量丰富的论据材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和别人尚未挖掘到的资料的占有,通过研究过程,促进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这样既能达到考论结合、论从史出,又能避免架空立论和游谈无根,同时也能体现综合研究能力。再次,通过新的视角选好切入角度,借助诗文作品创作能力的运用,使论著言之有文、条理清晰、明畅洗练。当然,他强调的重心还在于使这种综合能力能够用于时和事。所以他的古代文学教育,始终立足于“用”,即培养“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培养死钻牛角、埋头故纸、百无一用的“书生”。七十多年来,在霍先生这一教育思想理念下培养的这样一支“霍家军”,有六十多位博士,22位硕士,他们大多成为高等院校、学术文化领域的骨干力量,更有不少人已是博士生导师和知名学者。
也正是这种先进独到的古代文学教育理念,台北文津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文史哲大系》,出版《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100种,而霍先生指导的博士论文入选该丛刊者多达七部。该社邱镇京主编在给霍先生的博士生徐子方的信中说:“在我社审过的博士论文中,发觉贵校霍教授、川大缪钺教授、吉大金景芳教授三位所培养的博士生最具水平。”这是对“知能并重、能为旨归”教育思想的最好诠释。
知能并重启双修,能为旨归育通才。霍先生知能并重的教育理念,既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又善于倡导、借鉴西方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中西合璧,融合吸收,且渗透在自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中。他说:“读书有所得,阅世有所感,就构思属词,写出文章,使三者互相促进。”他认为,一味强调渊博,而发现不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文章平平,论著没有创新、没有思想,就是典型的有知无能,更谈不上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起重要作用。他带的博士生,大多能诗能文,并与学术研究互相启发促进。
这样的高标与霍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西安联合大学师长泰教授曾十分精到地将霍松林先生的教学艺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上的求博求深;二是教学方法上的求实求真;三是教学质量上的求高求新。”[1]521霍松林先生被称为“教授之家”,其父教育行医,嘉言善行,口碑流传。其子女多为知名教授,多在高校或其他文化教育领域工作,可谓教育世家。霍门人才济济。细想先生的古代文学人才培养和成就,不得不佩服先生独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式。如果不揣浅陋,我想应该是先生通过“言教、身教、互教自当育人为本,读书、教书、写书皆以教学为宗”,实现了“知能并重、品学兼优”的培养目标。而霍松林先生知能并重、能为旨归的教学思想,使广大学子如沐春风,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