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构想
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之后,桃花源的构想才算完成。因为把这一理想的社会模式命名为“桃花源”的第一人就是陶渊明,他是让桃花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精神追求的开创者,在桃花源的发展史上他功不可没。那么,他为什么要构建令世人都向往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桃花源呢?这不得不从他所处的时代和他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建说起。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混乱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时代……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史的一个时代。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精神的勃发,是我们联想到西欧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一个时代。”[11]117陶渊明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晋宋之交的时代使他看惯了动乱和篡夺,市朝竞趋的社会让他深恶虚伪和狡诈,他以他真诚的人生来笑对贫富和生死,以朴素的笔墨来传写喜怒哀乐,最终他创作出了《桃花源记并诗》,他将其心选择栖居在自己构建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里,于是构想了他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朱光潜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是一个理想的农业社会……这境界颇类似卢梭所称羡的‘自然状况’。渊明身当乱世,眼见所谓典章制度足以扰民,而农业国家的命脉还是系统耕作,人生真正的乐趣也在桑麻闲话,樽酒消忧,所以寄怀于‘桃花源’那样一个淳朴的乌托邦。”[12]208
政治越腐败,经济越不景气,社会越黑暗,百姓越是居无定所,人们也就越发想过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榨的生活。当文人士大夫们都不愿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之时,大家都想逃避,去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去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地,陶渊明也是如此,桃花源就是他的心灵安放之所,他在现实的田园生活中寻求生命的真谛得到了超越。桃源便从此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和归宿。
桃花源模式的构想,陶渊明所处的动荡时代是一个因素,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建则是另一个因素。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可分为两期:一是他年轻未归隐之前,他“猛志逸四海”(《杂诗其五》)、“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他怀着“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担任江州祭酒,他本想在仕途上一展才华,实现人生理想,可命运往往和他作对。他本性刚直,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对自己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他为官期间经常在仕与隐的矛盾中徘徊挣扎。他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渺渺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13]180
在这首行役诗中,陶渊明反复强调了对田园的眷恋。他若没有活在乱世,没有被朝廷征召,没有从浔阳去往京口,途中没有路经曲阿,他就不会写出这首诗。他总是在有所作为和回归本性之间犹豫徘徊,承受抉择的痛苦。他在《连雨独饮》中又有这样的感悟: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13]125
这首诗在饮酒中议论人生哲理,充满哲理思考,但其中也写出了他的苦恼,但最终他表明了独守“任真”的信念。他一边做官一边又在对这种行为表示疑问,矛盾的他却一再表明他的坚守,最后他也用辞官归隐表明了他的坚守。二是归隐之后,他感到久违的快乐,虽然生活越来越贫困,但他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他所向往的生活就是《桃花源记》里邻里和睦、百姓安居、社会安定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活。
陶渊明虽“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但“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依旧关心国家政治。元熙三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在陶渊明内心激起了波澜,但归隐的他不能改变这种现状,只好拿起笔来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于是他塑造了一个与现实污浊社会相对的美好世界,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情趣和政治理想。于是《桃花源记并诗》孕育而生,一个世外桃源就这样诞生了,陶渊明的这种情结就在自己的笔下得到了生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就是一个外化的自然世界。那里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钩心斗角。美丽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制,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簿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13]480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是一个安定、和谐、幸福的理想社会,是人们理想的人间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既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情画意,又寄托着诗人的社会理想。这理想尽管不能实现,但毕竟令人神往。这里环境优美:洞外有山有水,“桃花夹林岸”,洞内有“良田桑竹之属”,风光无限。这里生活美好:人人从事农业劳动,自食其力,劳动果实归自己所有。“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剥削,人人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诗人笔下的桃花源是超脱于现实的另一个社会,是一个没有国君和王税,人人平等,大家劳动的极乐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望,对剥削压迫的现实的不满与否定。“桃花源”形象地体现了陶渊明思想上由田园而桃源的一次飞跃和质变。当然,诗人笔下所描画的桃花源的轮廓和图景,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在他笔下,农民的理想和失意封建士大夫的隐逸情操融会在一起,桃花源中的农民也变成了隐士。桃花源也因此成为士人栖息灵魂的港湾、释放天性的理想国。作为陶渊明文化精神的一个侧面,桃花源被后代士人普遍接受,从此中国士人有了新的精神寄托,而且不断地苦苦寻觅这个精神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