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同题共作
谢灵运、谢惠连、刘铄都有《七夕咏牛女诗》。谢庄有《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下面我们看看这几个人的诗作。谢灵运《七夕咏牛女诗》:
火逝首秋节,新明弦月夕。月弦光照户,秋首风入隙。
凌峰步曾崖,凭云肆遥脉。徙倚西北庭,竦踊东南觌。
纨绮无报章,河汉有骏轭。
“首秋节”即七夕节。“新明弦月”即每月上旬之月,此处指初七之月。此诗是从织女方面写的,故言“徙倚西北庭,竦踊东南觌”,写织女渡河之前焦急等待的状况,有时在天河之西北来去徘徊,有时抬起脚跟向南东翘望。因牵牛、织女二星在天河两岸,织女星在西北(偏西)、牵牛星在东南(偏东),故如此说。“无报章”是说织女,“有骏轭”是说牵牛,都用《诗经·大东》一诗之意。“凌峰步层崖”一句与《诗经·秦风·蒹葭》一诗所写甚为契合。[1]此诗写牛女相会前的情态,十分生动。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
落日隐檐楹,升月照帘栊;团团满叶露,淅淅振条风。
蹀足循广除,瞬目矖曾穹;云汉有灵匹,弥年阙相从。
遐川阻昵爱,修渚旷清容;投杼不成藻,耸辔骛前踪。
昔离秋已两,今聚夕无双;倾河易回斡,款情难久悰。
沃若灵驾旋,寂寞云幄空;留情顾华寝,遥心逐奔龙。
沈吟为尔感,情深意弥重。
一、二句写时当晚夕,三、四句写节至初秋。“蹀足循广除”言沿着宽台阶踱步(“除”为宫殿的台阶),此写织女。以下三句是说其隔层云而远望,因云汉的另一边有其仙侣,已满一年未能在一起。后面写二人相思及一夕相会的情况。从“矖(音洗,远望)曾(通‘层’)穹”三字来看,织女所处位置高,牵牛所处位置低,是透层云而看牵牛,不仅是东西之隔离。这似乎透露出一在天上,一在人间的意思。由此二谢同题之作可以看出东晋至刘宋之时有关牛女传说的大体情节。
谢灵运(385—433)、谢惠连(407—433)之作如果是同题共作,则应作于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因为谢灵运在元嘉七年因事入都自陈,宋文帝不令返里,任之为临川内史,有机会在都逗留;谢惠连前因殷景仁之说项,宋文帝不计其小节之失,元嘉七年任之为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兼记室,此年也有可能在都逗留。谢惠连为谢灵运之族弟,今存谢灵运诗中有《酬从弟惠连诗》五章及《答谢惠连诗》,二人关系密切。诗题完全一样,则此二诗为同题共作的可能性大。
谢庄的是应制之作,而国君往往会一次命多人赋诗。故谢庄、刘铄之作很可能为同时之作。还会有其他人,只是别人的没有存下来。谢庄的《七夕夜咏牛女应制诗》云:
辍机起春暮,停箱动秋衿。璇居照汉右,芝驾肃河阴。
容尔泛星道,逶迤济烟潯。陆离迎宵佩,倏烁望昏簪。
俱倾环气怨,共歇浃年心。珠殿釭未沫,瑶庭露已深。
夕清岂淹拂?弦辉无久临。
“辍机”就织女而言,言织女至春暮时即已思念牵牛,织机往往停下来;此据古人所谓“思春”之说而言之。“停箱”是就牵牛而言,言常怀七夕相会之思,停下牵牛赶车之事。“秋衿”即秋天之心思。“璇居”指织女所居之处。“照”为辉映之义。“芝驾肃河东”言织女的车驾将前往停留于河之东南。“肃”为警诫之意,此用为动词。水之南为阴。以下写织女会牵牛的情节。南平王刘铄的《七夕咏牛女诗》云:
秋动清风扇,火移炎气歇。广檐含夜荫,高轩通夕月。
安步巡芳林,倾望极云阙。组幕萦汉陈,龙驾凌霄发。
谁云长河遥,颇剧促筵越。沈情未申写,飞光已飘忽。
来对眇难期,今欢自兹没。
“广檐”“高轩”皆就织女之所居而言。“组幕”“龙驾”之句,实启此后很多诗中写织女渡河时排场仪仗之构思。刘烁(431—453),为宋文帝第四子,小谢庄(421—466)十岁,二人都在元嘉十七年(440)得任职,谢庄又几次供职于始兴王刘浚、庐陵王刘绍、随王刘诞府中,又曾为太子舍人,同众王子接触机会多。谢庄亦常有上书,孝文帝曾赐之以宝剑。元嘉二十九年与朝臣以《赤鹦鹉赋》之题共作之,谢庄之作为冠。则与诸王子、大臣应命共作《七夕咏牛女诗》可能性极大,今所存者唯刘、谢二人之作。
梁朝诗人萧纲(503—551)、柳恽(464—517)、刘遵(488—535)三人俱有《七夕穿针》诗,萧纲为梁君,柳、刘为梁臣,同时在朝,诗题完全一样,应是同题共作。这是一组较早咏七夕风俗的作品,今俱录之如下,一以见各自特征,二以见当时的社会风气。萧纲之作云:
怜从帐里去,相见夜窗开。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
“怜”是对情侣的昵称。前两句带有宫体诗与当时市井情歌的情调。后二句写女子穿针乞巧。此诗见于《艺文类聚》卷四和《初学记》卷四,似是节录了其中的四句。柳恽之作云:
代马秋不归,缁纨无复绪。迎寒理衣缝,映月抽纤缕。
的皪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清露下罗衣,秋风吹玉柱。
流阴稍已多,余光欲谁与?
这首诗是写秋节已至,少妇穿针缝衣之时想到行役在外的大夫。过七夕节,而诗中透出一种深深的忧伤。“玉柱”指女子的身体。江南之地初秋当正热之时,故有“清露下罗衣”之句(“罗”是稀疏轻软的丝织品)。这里表现出一种孤身自怜的情调。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宋代夏竦的《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似乎都是受此诗启发。刘遵之作: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刘遵此首写少女在七夕佳节穿针乞巧的情态。诗中所写女子表现出一种单纯的思想和愉悦的心情。此诗同样见于《艺文类聚》卷四和《初学记》卷四,也是只节录了前四句。今存三人之作中唯柳恽之作是五韵。但参看下面所列陈后主之作五题,篇题中都有“五韵”二字,则梁陈之际五韵十句是比较流行的体式,显得正式和庄重,故君臣共赋,多为五韵。萧纲同柳恽、刘遵之作应均为五韵十句。原应不止三首,其余未存下来。
陈后主叔宝有《七夕宴重咏牛女各为五韵诗》,下注“座有刘□等十三人上”。由题中“各为”二字看,君臣各有咏女牛五韵之诗一首,但另十三人之作,都未流传下来。陈叔宝又有《七夕宴悬圃各赋五韵诗》,下注“座有顾野王、陆琢、姚察等四人上”。又其《七夕宴宣猷殿各赋一韵咏五物,自足为十,并牛女一首五韵》题下注“座有陆琼、傅纬、陆瑜、姚察等四人”,《七夕宴乐修殿各赋六韵诗》题下注座有张式等七人。题中言“各赋”“各为”,也明为多人同题共作;而此三次同题共作,陈叔宝之外十五人之作也无一存世。又有《同管记陆琛七夕五韵诗》《同管记陆瑜七夕四韵诗》,为君臣同题各为一首,二陆之作也未见存世。只这些同题共作之诗,至少有三十多首。今只有王褒、江总、张文恭各存《七夕诗》一首,王眘《七夕诗》二首,应皆此类作品。这些人在生活上、思想上远离广大劳动人民,只不过作为文人雅兴和君臣同乐的活动,因而大部分作品被历史的长河冲刷而去。这也是文学传播中的必然现象。陈叔宝那些以宫廷活动为题材借以写女色之思的东西,这里也就不录了。而且,其中如“星连可作桥”,完全误解了庾信《七夕诗》“星桥通汉使”一句“星桥”之意。庾信所谓“星桥”是指星河上的桥(由其父庾肩吾《七夕》中“倩语雕凌鹊,填河未可飞”二句可证),陈叔宝却误解为以星为桥。这也就反映出他只知玩弄词句而少读书的浅薄无知。
初唐沈叔安、何仲宣、许敬宗并有《七夕赋咏成篇》。沈叔安之作云:
皎皎宵月丽秋光,耿耿天津横复长。
停梭且复留残纬,拂镜及早更新妆。
彩凤齐驾初成辇,雕鹊填河已作梁。
虽喜得同今夜枕,还愁重空明日床。
“天津”即天河渡口。颈联写织女行前喜悦的情态很生动。“彩凤齐驾初成辇”二句是说很多由彩凤组成辇,载织女从鹊桥上过去。上句的想象,应是受屈原《离骚》中“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的影响。王逸注:“鹥,凤皇别名也。”诗中写成群的鹥鸟组成一辆车,由玉虬(白色无角的龙,即龙马)载着诗人上至天空。[2]下句中“雕鹊”即雕陵鹊,《庄子·山木》中所说巨鹊。何仲宣诗云: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临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伫望”之“伫”是“”字之借,远望之意。[3]这同样从织女的方面说。第二句写其天天站定远远地张望牵牛,而懒于调梭织锦。许敬宗之作也同样以牛女相会为中心,写二人之爱情故事。可以看出,三首诗均写织女的思念之情及鹊桥相会的情节,立意构思各有所长。而三首诗都对织女的境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三首都是七言律诗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