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以学术文章为载体讲传统文化专题
我们的课本多年选用的是张崇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这本书所涉及的具体内容有天文、历法、地理及行政区划、职官、科举、姓名称呼、婚姻、宗法、饮食、衣饰以及经学和宗教等,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作为课本或者学生的自学用书、藏书都是非常好的。
我最早讲授此课程时,总是按课本细讲,虽然详略有别,但还是力求梳理清楚知识点。后来,讲课中积累的材料多了,就面临着详略的新选择。当老师时间长了,不免有啰唆的习惯,对一个题目会面面俱到地讲。记得数年前一个外院的学生慕名来听我的课,听完之后甩下一句话:“老师,你讲的这些基础知识我们都已经了解过了,它们背后的深刻之处你没有花时间剖析。”他的话惊醒了我,我意识到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知识面广阔,自尊心强,对他们来说课本已经在手,则教师讲课时对某一专题全面肤浅地讲,不如选几个侧面深入挖掘,以点带面,启发式地讲。
本课程我们一般安排一周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十八周,只能讲十个左右的专题,而这些专题也没时间多讲,只能讲其重要的几点。这就要教师选择最好的在这方面挖掘最深也最有前沿性成果的一些文章和著作来讲。比如第一讲概论中国文化的特点,我选择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一书的部分来讲,他概括了十四个特点,我只选其中的四五个重点分析,如中国文化“家族制度很重要”“中国古代的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等等,在讲的同时介绍其人其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讲先秦儒家文化时选用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书中的相关章节,讲古代教育用网上搜到的徐健顺的文章。最初我还想营造出一个自足的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文章系统来,后来发现这样也不对,就讲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系列,就是把各种深刻的或前沿的理论按原貌讲出来,点评时加上我自己的看法,但是不会只灌输某种观点。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性地思考去选择,自己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样的讲授对教师的要求就要高了,每讲一个专题,不仅要熟悉课本,还得针对此专题阅读数本著作,得在网上搜罗最新的学术文章,关注一些著名学者的博客。当然,当老师的辛苦在这里,快乐也在这里,因为我们思考的结果、科研的成果直接在课堂上发表,直接有学生来听来吸取来批评,这种快乐对我个人来说,胜过了申请项目、做项目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