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彭铎.潜夫论笺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赵逵夫.读赋献芹[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叶幼明.辞赋通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赵逵夫,韩高年.历代赋评注·汉代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0.
【注释】
[1]赵逵夫:《读赋献芹》,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2页。
[2]《文选》设有“设论”“对问”体赋两目,“设论”选录篇章有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三篇;“对问”选录宋玉《对楚王问》一篇。这是《文选》看到了它们作为文学体式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有学者将“设论”体赋与“对问”体赋合称为“对问设论体赋”或者单称“对问体”赋、“设论体”赋。本文依《文选》称“设论体”赋。
[3]赵逵夫:《读赋献芹》,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6页。
[4]张觉:《王符〈潜夫论〉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4、5期合刊。
[5]〔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30页。
[6]参见李晓敏:《王符早年交游及行迹考论》,《文艺评论》2013年第12期。
[7]参见万晓咏:《解剖与重构——以马融〈长笛赋〉为例》,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8]〔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4页。
[9]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240页。
[10]赵逵夫、韩高年主编:《历代赋评注·汉代卷》,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274页。
[11]曹明纲:《辞赋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1页。
[12]徐志啸:《历代赋的分类及其特征》,《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5期。
[13]这一问题可参见赵逵夫:《赋体溯源与先秦赋述论》,《辽东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赵逵夫先生认为,汉赋基本上有四种形式:文赋、骚赋(或称为“骚体赋”)、诗体赋和俗赋。其中“设论体”赋,是属于文赋范围的一种独特体式。赵先生对汉赋的分类法是很公允的,今从其说。参见赵逵夫:《读赋献芹》,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18~121页。
[15]赵逵夫:《读赋献芹》,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21页。
[16]同①。
[17]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26页。
[18]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5页。
[19]赵逵夫:《读赋献芹》,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2页。
[20]曹明纲:《赋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页。
[21]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22]同②。
[23]赵逵夫:《读赋献芹》,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0页。
[24]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25]关于王符的生卒年,学界较为一致的意见是:约生于公元85年而卒于公元167年。参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学术编年》(两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83页。
[26]叶幼明:《辞赋通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