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理想家园

(二)《诗经》中的理想家园

从神话回到现实,先秦时期,大自然在先民们面前蒙上了较为神秘的面纱,它有时凶险有时暴躁,可谓变幻莫测。先民们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来获取生存的权力,然而他们也曾为无法逃避的死亡而感到恐惧。

除了大自然,还有统治者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诗经·魏风·伐檀》中诗曰: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214

《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此诗重在责问和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

面对大自然带来的天灾和统治者施加的人祸,先民们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由此《诗经》的乐土理想继而产生。《桃花源记并诗》即是从《诗经》的乐土理想继承发展而来的。《诗经·魏风·硕鼠》诗曰: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4]217

被称为“乐土”的那个地方就是他们的理想家园。《诗经·小雅·鹤鸣》就描绘了这样一幅生活乐景图: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4]372

在这个“乐彼之园”里有人的欢声笑语,也有鹤的引吭高歌;有清澈透明的泉水,也有欢快遨游的鱼儿;有枝繁叶茂的大树,也有鲜美丰茂的青草……真可谓一派生机盎然!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个如诗一般美好的家园。《击壤歌》中也曾这样写道: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5]1

在这样的理想家园中没有压迫,人们自由自在,顺时而动,乐以忘忧,享受自然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