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陌上桑》管窥汉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2025年08月10日
从《陌上桑》管窥汉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王丽娟|陇东学院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首诗歌,最早被沈约收录于《宋书·乐志》中,并题名《艳歌罗敷行》;后徐陵收录进《玉台新咏》,改题为《日出东南隅行》,宋朝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里才定名为《陌上桑》。从此以后,学者对它的评价和研究延续至今,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是从认识价值出发,认为《陌上桑》主要叙述了采桑女罗敷遭太守调戏,进而机智勇敢地反抗的故事,揭露了上层官吏的无耻,歌颂了平民女子的聪慧与坚贞,由此得出《陌上桑》诗受汉代儒教思想影响,表现了“汉代妇女的道德观念”[1],采桑女罗敷也成为汉代谨守妇德,严守道德礼教的“节妇”典范,是一首道德主题压倒爱情主题的诗歌。笔者亦认为《陌上桑》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生活环境美、器物服饰美、容貌体态美,尤其是罗敷与太守的正面交锋所展现的思想品质美,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热爱劳动、勤恳朴实、不慕荣华、自尊自强、勇敢机智的女性形象,这恰是《陌上桑》最核心的内涵及意蕴。但不能就此把罗敷树立成汉代“贤女”“节妇”的榜样,沦为汉代儒学道德说教的典型,湮没其张扬、自信、冷静、独立、成熟的个性思想,其实也就扼杀了罗敷鲜活的个体生命。《陌上桑》不仅不是“守贞死节”的道德主题论,反而是汉代儒教“三从四德”高压下女性思想感情的反抗和成熟,是对儒家贞节观的一种扬弃,在《陌上桑》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找不到拥有如此独立而自信的自我价值观和爱情观的女性;自此之后集美丽、大方、智慧于一身,具有独立价值观和爱情观的罗敷则成为中国文学竞相描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