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通识课堂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李白及其作品专题讲解为中心
2025年08月10日
古代文学作品解读在通识课堂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李白及其作品专题讲解为中心
高 璐|兰州大学文学院
一般而言,高校通识课程是指除专业课程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如果说专业课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话,那么通识课程教育则要通过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讲授,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的了解与认识,进而能将之作为其后续研究基础与思想储备,旨在培养完全、完整的人。其中,人文通识课则以其讲授内容的丰富广博性、生动形象性与文化关怀性,不仅属于我国现代意义大学中较早开设的通识课程类型,而且在现阶段各高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中占有较大比重。目前高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中,至少三分之二以上属于人文通识课或带有人文学科的典型特征。
然而,在实际课堂讲授中,人文通识课程的教学难度却日益增加。一方面,人文通识课程如果与选课学生所学专业的关联度较低,则其地位不如专业课程“吃香”已然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人文通识课程的精彩程度抱有不切实际的想象,过分追求所谓的“娱乐性”,而未能严肃地将其当作一门学科来认真对待。时至今日,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要讲授内容的高校人文通识课程为例,其理论深度较哲学、文艺学等课程浅显,而其形象性则不逊于艺术作品欣赏,但仍在教学过程中遭遇困境与新的挑战。其中,对李白及其作品的专题讲解可以被视作较为典型的研究样本,可供我们分析对策。之所以这样选择,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李白及其作品在当下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认同度。学生对该历史人物的认识、把握的程度,能够为我们揭示当下学生解读的角度、水平与兴趣点。其次,李白及其作品是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无论是从古代文学通史还是断代史的角度切入,无论是从作家本事还是名作欣赏角度切入,其重要性均可列入古代文学教学“必讲”的范畴中,值得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