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因素——从太宗入冥说起

一、政治因素——从太宗入冥说起

唐高宗时人张在《朝野佥载》中记载了太宗入冥故事,敦煌变文S2630写卷中也记载了《唐太宗入冥记》,程毅中、萧登福、陈毓罴、卞孝萱等先生皆认为是武则天时期的作品,伏俊琏教授在考辨其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认为“《唐太宗入冥记》作于武后时期的说法是可信的”[6]。唐太宗入冥故事的产生与最初的传播,具有降低太宗威望、迎合武氏政治需要的目的。

《朝野佥载》卷六曰:

太宗极康豫,太史令李淳风见上,流泪无言。上问之,对曰:“陛下夕当晏驾。”太宗曰:“人生有命,亦何忧也!”留淳风宿,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见一人云:“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帝问:“君是何人?”对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见,冥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迎送引导出。淳风即观玄象,不许哭泣,须臾乃寤。(后略)[7]

《旧唐书》卷七十九之《李淳风》传载:“(李淳风)(贞观)二十二年,迁太史令”,那么,李淳风任太史令的第二年李世民逝世。《朝野佥载》未准确说明年代,敦煌本《入冥记》开头部分残缺,而古本《西游记》则将“梦斩泾河龙”及太宗入冥时间系于贞观十三年,吴承恩本《西游记》因袭了这一年代。给某一故事系一具体年代,在增强其真实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也使这一具体年代与故事一起流传,因此敦煌本《入冥记》中的具体年代也应当是系于贞观十三年的。为什么偏偏要系于贞观十三年?除了距太宗逝世恰好十年、易于敷演之外,应当还有其他因素。《资治通鉴·唐纪十一·太宗贞观十三年》载:

太史令傅奕精究术数之书,而终不之信,……有僧自西域来,善咒术,能令人立死,复咒之使苏。上择飞骑中壮者试之,皆如其言。以告奕,奕曰:“此邪术也。臣闻邪不干正,请使咒臣,必不能行。”上命僧咒奕,奕初无所觉,须臾,僧忽僵仆,若为物所击,遂不复苏。[8]

这应当是一种催眠术,对傅奕这样有思想的学者没起作用。这一则记载极有可能与《朝野佥载》所记太宗入冥故事相关,“太宗入冥”故事极有可能是受了这一故事的启发。“太宗入见,冥官问六月四日事,即令还。向见者又迎送引导出。淳风即观玄象,不许哭泣,须臾乃寤”的记录即是“能令人立死,复咒之使苏”的胡僧咒术的放大,这是从基本情节上来着眼的。我们再从故事的主人公方面来看,两个故事的主要人物都是唐太宗、太史令,只不过唐太宗在一个故事中是发号施令让他人试验方死方生术,另一个故事中是他自己死而复生;太史令由傅奕变成九年后才上任的李淳风(傅奕在贞观十三年去世,十五年李淳风任太史丞,二十二年任太史令),这是造作故事惯用的障眼法。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略用移花接木手段的同时,故作轻松地加入了问责唐太宗玄武门事变的情节。王国维《观堂集林·唐写本残小说跋》云:“《朝野佥载》则谓冥中问六月四日事(按语略),张不言建成元吉事者,唐人记先皇事,特微其词耳”[9],际上造作这个故事是有政治意图的。

可见向武氏献诚者还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梦斩泾河龙”故事最初也应当具有与“唐太宗入冥记”同样的政治目的。

首先,“梦斩泾河龙”中出现了比唐太宗更具权威的人、神事主宰者玉帝和比他更具神通的袁守诚。虽然现在所能见到的“梦斩泾河龙”故事文本是较晚的《永乐大典》本,但这一故事远在此之前就已经广泛流传,山西上党发现的《泾河龙王难神课先生》赛神节目就是例证。根据这一单舞的名称也可以拟补《永乐大典》所收的“梦斩泾河龙”前一则的题目,当作“老(泾河)龙难神课先生”,具体内容自开始至后一则题目“玉帝差魏征斩龙”前,这两则合起来“正唤作魏征梦斩泾河龙”。其中的玉帝不但掌握人间雨泽,而且还能成功地差使唐太宗留在身边下棋的魏征,去处斩的又是唐太宗答应搭救的泾河龙王,这不能不说是对唐太宗的一大讽刺。

其次,造作故事时为什么是梦斩泾河龙王,而不是渭河龙王?除了泾浊渭清问题的影响之外,这可能是为了放大唐太宗晚年猜忌功臣、善变无常的英主之悲。两《唐书》都记载了魏征身后事,唐太宗为他的这面镜子先亲自撰写墓碑,允许陪葬昭陵,不久却下令毁碑,后又重新再立。泾川民间传说,泾河龙王曾帮助秦王李世民打败了薛举。实际上是在两军对战的十八个月之中,泾河曾发特大洪水,李世民军队行动迅速,未被洪水淹没。第二次是泾河提前结冰,李世民大军得以顺利过河[10]。清乾隆十八年《泾州志》收录了元代肃政廉访使王柏撰写的《五龙庙记》,其中云:

川流至此始大,故曰泾。泾州之南河滨、回山之北向有庙曰:五方龙君之祠。金旧碑云:唐贞元元年太宗西征薛举,阵此,泾水显有龙神之助,兵大捷。贞观元年三月敕赐“龙天圣祖济惠帝君”,建置庙宇,载在祀典。盖山川之封,代代有之。唐之太宗亲征驻跸之地,加封境内河水龙神之号,洵不诬也。[11]

接下来王柏认为对泾河龙王的封号比四渎龙王还高,是僭越。唐代泾州建泾河龙王庙,已有确凿的证据,1981年平凉博物馆征集到了唐代官员刘元实的墓志铭,铭文记载墓主卒于唐景福壬子岁,其墓地在泾州“城南五龙堂之西。”此“五龙堂”即“五方龙君之祠”[12],《宋会要辑稿·礼二一之三七》载:

徽宗大观二年十月,诏天下五龙神皆封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13]

此五色对应五方。但王柏认为是泾河龙王庙历经宋金,递修庙宇、续塑神像成五尊。无论如何,唐太宗应当是封了泾河龙王的,做了皇帝后还来泾州重游,写《泾水黄》,命群臣唱和。迎合武氏者造作唐太宗失信于泾河龙王的故事,有采纳民间传说的可能,但其目的还是为了降低唐太宗威望,献诚于武氏。

因此,与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形成大致同时,“梦斩泾河龙”故事最初形成亦应当在武则天时期,与前者具有同样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