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指导思想

一、教学指导思想

关于教学指导思想,中国的古人有很好的论述。孟子曾经说过,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人生的一件乐事。宋代的著名思想家张载也说过,搞教育,搞教学,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教》)。这段话近年来很多人都在引用,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放眼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放眼于“天地”和“生民”,放眼未来。具体到我教的这门课,我给自己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三点:

首先,我在教学中贯穿了一条红线,即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具体说又有这样几点:一是爱国主义的传统,我觉得这对文科的教学很重要,当然理科也有这个问题;二是团结统一的博大胸怀,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一贯是团结统一的,这从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研究中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三是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怀;四是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五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这两句话出自《周易》,原话是“《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古人看到天体永远在不停地运行,比如太阳东升西落,很刚健,所以古人有感于此,认为人生也应该自强不息;又见大地是很深厚的,可以承载万物,所以想到人也应该“厚德载物”。我们作为教师,当然也要有博大的胸怀,能够承载各种各样的事物。清华大学把这两句话作为他们的校训,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应该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我一直认为,应当让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再去做官。假如连做人都没有做好,要去做官,那官也做不好;要去做事,事也做不好。现在的有些腐败现象,也给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郑板桥说过:“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这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我们教学生,也要让学生首先做个好人,而不是首先要求他去做官。

指导思想的第二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具体到文科来说,一是驾驭文献的能力。所谓驾驭文献,就是要知道有哪一些书可读,怎样去读,遇到什么问题去翻哪一类书,这个要搞明白。要驾驭文献,就必须大量地、全面地占有你这个领域的资料。二是理论思辨的能力。因为单单是资料的汇集成不了学问,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要做理性的思辨。三是实际写作的能力。有了资料,有了理论,要能表达出来,所以写作能力也很重要。这三种能力,合起来说,就是要打好专业基础,对中文专业是这样,对文科以及理科有些专业也一样。这三种能力培养好了,不光是搞本专业,从事其他的工作都是有益的,它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例如,中文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搞高校的教学,搞研究,搞行政,还可以搞企业,因为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个驾驭文献和理论思辨的问题。我的一个学生从中文系毕业后,去开了一家医院,是一家大医院的院长,我问他为什么要去开医院,他说把中文学好了,干什么都可以,开医院也游刃有余。还有些学生在外企工作,发展也很好。他们都说很得力于上述三种能力的培养。

指导思想的第三点就是对一些优秀的学生,要本着荀子《劝学》的教育思想,“小叩小鸣,大叩大鸣”,就像敲钟一样,敲的力度小一点,发出的声音就小,敲的力度大一点,发出的声音就大,古人用这个来比喻老师如何掌握给学生回答问题的分寸。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很专,很深,这样的学生要重点培养。我认为学生超过老师是正常的。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去过一些名牌大学,听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老师讲课很保守,我问为什么,他们说:“你不知道,我们的学生很厉害,讲课时我的一些新观点、新思路一露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写成文章,过不久学生的文章就已经出来了。”我说我们那里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觉得对学生不应该有所保留,这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东汉时有一个大儒叫郑玄,山东高密人,出道前曾到陕西拜在马融的门下。马融是著名的学者,但他很保守,三年都不给郑玄讲课,而让高年级的学生给郑玄辅导。后来马融遇到了一道数学难题解不出来,郑玄给解了出来,马融这才大吃一惊。后来郑玄回到了山东,马融感慨地说:“吾道东矣!”以上是说的教学指导思想,也算是老生常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