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汉斯·罗伯特·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5.

[2]袁柯.《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3.

[3]〔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姜亮夫,赵逵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

[5]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

[7]安海民.老子聿新[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5.

[8]陈振鹏,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上编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4]陶敏,易淑琼.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5]萧涤非,霍松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16]〔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M].陈迩冬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韩愈.韩愈诗选[M].陈迩冬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8]缪钺,霍松林,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19]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注释】

[1]本文系2012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接受美学视域下的陶渊明研究”,项目号:12067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