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背景
2025年08月10日
一、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背景
“中国古代文学”课我校以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本科经典教材为依据,综合该课程所涉及的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的相关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长,“文学史”与“文学作品”为两套教材,故教学中存在以史为主的现象,而专科学校的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应以文学作品为主。必须承认,由于使用的是本科教材,我们也在按本科以史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对专科层次应当重点把握的文学作品重视不够。这必然削弱学生具体解读古诗文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将来中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而新课标在不断强化古代文学作品即古诗文的教学内容,随着专业建设的进一步调整(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初等教育),对课程内容的解读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突出文学作品讲读。正如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所说:“不读作品,就没有文学感受,谈不上审美,文学史讲再多,也是干巴巴的框架,对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起不到很大作用。”[1]四川大学中文系编写《中国文学》前言也指出:“中国文学这门课程不应当成‘史’或‘论’来教学,而应当着重讲授中国各体文学本身,应该引导学生多读和细读经典文学原著。”[2]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范围仍然局限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套教材里面,学习的时间仍然局限在学校安排的每周4节课的课堂讲授中。也就是说,在课外,少有学生去进行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从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古代文学有畏难思想。因此,开展以调整教学内容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深化和延展教学内容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