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编写体例与编写目的
一部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体现编者的文学观与文学史观,是对其编写目的的具体化。《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具有创新之处。
清人焦循《易余籥录》卷一五云:“夫一代有一代之所胜,舍其所胜,以就其所不胜,皆寄人篱下者耳。余尝欲自楚骚以下,至明八股,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魏晋六朝至隋则专录其五言诗,唐则专录其律诗,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明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2]王国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其《人间词话》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3]浦江清据此认为:“焦、王发现了中国文学演化的规律,替中国文学史立一个革命的见地。”[4]这也确立了一个以朝代先后为顺序、以各代典型文体与代表作家为内容的中国文学史的编写体例。自此之后,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编撰,基本上沿袭这一模式。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在体例上完全突破了上述模式。全书由九个部分组成,总体上使用“主题”加“时代”的叙述体例。“导论”主要阐明了中国文学史的特殊性:即古代“文治”社会导致的文人文化、多样的文类与特殊的意识形态等与中国文学之间的繁复关系样态。中间七编是主体,第一编从语言、观念、经典、主题、宗教、性别等多个方面阐明了中国文学史的基础,所涉问题多发人所未发。第二、三、四、五编分别呈现中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门类的历史演变。与近些年中国学者撰写的分体中国文学史不同,各编都是“在一个全景式的年代框架下,进行主题式的探索”,“鼓励每一章的作者运用他们的材料建构出各自的样式”(《序》)。虽然文学史的概念和文学学科都来自西方,但对文学作品的辑录点评、宗派流别的梳理和对作家的评论品第在中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点在晚近中国学者的文学史编撰中也越来越被凸显出来。《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第六编主要突出和强调中国传统的文学史史料“注疏、批评和解释”在构建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性,借鉴了中国历史上有关文学史的观念与叙事模式,可以视为对中国学界的一种回应。第七编“民间及周边文学”主要涉及中国文学的空间版图问题,如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向邻近周边地区的传播等问题,显然是以问题为主线。“附录”部分汇集了主体部分涉及的西方学者研究有关问题的核心文献,给读者深入了解有关学术观点提供了必要的路径。总体来看,《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力图追求“在一个全景式的年代框架下,进行主题式的探索”(《序》,第Ⅷ页),即总体上以时间为维度分主题来叙述。这是对已有的中国文学史书写体例的突破,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中美大学在文学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的文学史编写,首要目的是充当教材。这就决定了撰写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于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框架和文学演变轨迹的叙述上,从而悬置了对一些时代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争论。目前通行的中国学者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注重向读者提供最基本的中国文学史演进的知识框架,不能单单以呈现和汇聚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为主要书写目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则不同。首先,正如梅维恒所说,“《哥伦比亚文学史》要做的,就是将最新的学术成果聚拢在一个框架中”,“作为一部力求真实的文学史,更重要的是具有启发性,而不是面面俱到”(《引言》,第Ⅳ页)。其撰写者是因中国崛起而对中国文学研究发生兴趣的学者,由关注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进展与传统中国文学之间的关联入手,其研究兴趣和关注焦点必然会在传统中国文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方面,而不是文学现象本身。诚如编者所说:“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是一部当所有专家和非专家需要获得中国文学的文学类型、作品文本、人物和运动方面的背景知识时,都能够依靠的一部参考书。”(《序》,第Ⅷ页)
其次,《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预期读者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和非专业的“东亚裔的美国公民”。这基于如下的文化背景:即“随着美国大众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多的东亚裔美国公民开始对自己原民族文化遗产感兴趣,许多人希望能够读到一部全面而且目标多元的中国文学史”(《序》,第Ⅷ页)。近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这使得海外的华裔族群尤其是第二、三代华裔移民群体产生了强烈的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冲动。这种现象与同样背景下中国本土近三十年来出现的“国学热”“古典诗词热”有某种相似。去年网络上两万人续写“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胜景与今年春节期间古典诗词大赛的全民参与就是明证。从这一点上说,《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出现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再次,《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的编写旨在成为《哥伦比亚中国传统文学选》和《哥伦比亚简明中国传统文学精选》两部中国文学作品选的补充。两部中国传统文学经典的精选本,主要目的是译介中国历代的经典作家和代表作品,使读者对中国文学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国传统文学的世界。这样,《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就只负责向读者提供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代表性文类文体、作家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的最新理论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