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韵与分韵同题共作

(三)同韵与分韵同题共作

应制之类奉命同题共作是从组织形式与创作动机方面来说的一种特殊同题共作,同韵与分韵同题共作是从诗的形式要求方面说的一种特殊同题共作。我们这里不是对古代咏七夕之诗作严格分类,而是对一些特殊现象加以考察,故特予提出加以论说。

同韵是数人同时作诗,限定都有某一韵。如唐末卢纶的《七夕诗(同用期字)》: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写闺女们的乞巧以取到蛛网为得巧。因蜘蛛会织网,故寓有能织巧手之意。因七月之前有一个闰月,都急切盼望七夕能早一天到。又其《七夕诗(同用秋字)》: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惊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余春,人天俱是愁。

这显然都是诗友相聚限韵共咏所成,但其他的或未能留下来,或诗题中附话被删,现在难以弄清了。

分韵同题共作即数人相约赋诗,选择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韵作诗,称“分韵”。宋末姚勉(1216—1262)有《七夕分韵得丝字》一首诗云:

柳子中庭乞巧时,始知抱拙不污卑。

向令早似愚溪日,未必缁尘涅素丝。

诗中用说反话的方式表示对社会,尤其对官场、政治的不满。凡“分韵”当时肯定有多人分头作,诗题相同。只是其他人的如今已经难以看到了。

同题共作的咏七夕或牛女之作,宋以后也有不少。我们由之可以看出,“七夕”这个题材使很多诗人相聚而同题共赋,互相学习,探讨诗艺,同时也推动了七夕节在文人阶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