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司马迁.中国史学要籍丛刊·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毛奇龄.《论语》稽求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1.

[6]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5.

[7]孙怡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

[8]孙希旦.《礼记》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刘生良.《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0]陈立.《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王国轩,王秀梅.《孔子家语》注译[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黎国韬.先秦至两汉乐官制度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14]李若晖.春秋战国思想史探微[M].台湾:艺文印书馆,2012.

[15]邬可晶.孔子家语成熟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6]宁镇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5).

[17]阮岳湘,周之翔.原始《韶乐》形制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4(4).

[18]孙光明.颁(编)益(佾)韶与殷商古乐——兼释“弦”[J].殷都学刊,2010(4).

[19]王云鹏,崔永胜.舜与《韶》乐及东夷文化关系浅议[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0]王冰,宋飞.近三十年国内《韶》乐研究评述[J].民族艺术,2013(6).

【注释】

[1]或以为《韶》起源于帝喾时之《九招》,后经尧传承更名《大章》,舜时夔之修改完善,定名为《箫韶》,即《韶》乐之完备成熟则在帝舜时期。参见王冰、宋飞:《近三十年国内〈韶〉乐研究评述》,载《民族艺术》2013年第6期。

[2]《吕氏春秋·古乐》:“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汤命伊尹作为《大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六英》。”“九招”即“九韶”。

[3]甲骨卜辞中与“韶”相关的载录,多系商王祭祀与求雨之事。见孙光明:《颁(编)益(佾)韶与殷商古乐——兼释“弦”》,《殷都学刊》2010年第4期。

[4]或据屈原《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句,认为楚地亦有《韶》乐。而结合上下文意可知,此实为屈原想象之辞,不可作为楚地有《韶》乐的证据。

[5]《周礼正义》于《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句,注曰:“此周所存六代之乐。”即《云门》《大卷》为黄帝之乐;《大咸》为尧之乐;《大韶》为舜之乐;《大夏》为禹之乐;《大濩》为汤之乐;《大武》为周武王之乐。又《白虎通义·礼乐》:“王者有六乐者,贵公美德也,所以作供养,谓倾先王之乐,明诱发,示正其本。”

[6]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7]《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8]参见王福银、阎水村:《齐国〈韶〉乐蠡测》,《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3期;王冰、王丽娟:《齐国〈韶〉乐追根溯源》,《管子学刊》2012年第4期。

[9]〔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清〕毛奇龄的《论语稽求篇》曰:“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孝王封非子为附庸而邑之;楚、秦皆先名其地而后封之者;《国语》‘诹于蔡。’原注曰:‘蔡公,殷臣。’《乐记》:‘齐,三代遗声也。’则齐在夏殷已有之。故齐、楚、蔡、秦皆周前旧有之名,周人因而名之。

[1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90、891页。

[12]陈士轲:《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书店1987年影印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204页。

[13]〔汉〕韩婴撰,许维遹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5页。

[14]见宁镇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孔子家语〉相关章次疏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5期。文章亦指出汉简《儒家者言》与《说苑》的相关程度大于今本《家语》,其最能证明的也只是《说苑》的价值,而并非今本《家语》。

[15]“今本《孔子家语》乃魏晋时人(王肃之徒、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的嫌疑比较大)杂采古书、参以己意编纂而成的一部晚出之书(但不能完全排斥其中保存了部分古本《孔子家语》内容的可能性),与《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古本《孔子家语》并非一事;前人认为《孔子家语》系伪书的看法,似不容易轻易否定。”见邬可晶:《孔子家语成熟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6]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在卫国,从师襄子学琴。或以为鲁人。

[17]〔汉〕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39页。

[18]〔汉〕司马迁《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57页。

[19]〔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2页。

[20]〔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1039页。

[21]〔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509页。

[2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2499页。

[23]《论语·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汉书·礼乐志》当取于此。

[24]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考之其地名殷末即有之,见其笔者则认为其地当时或不称齐,后人记述此事时,以后来之名名之。

[25]〔清〕孙希旦撰,沈哮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35页。

[26]〔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39页。

[27]据文献,有汉一代依然可见《韶》乐之传承。

[28]〔魏〕何晏注,〔宋〕刑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2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6页。

[30]〔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32页。

[31]《史记·孔子世家》:“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见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2014年,第2344页。

[32]《论语正义》曰:“始者,乐之始;乱者,乐之终。”又引《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皆以始乱对举,刘氏以为其意自是结束之意。又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曰:“乱,乐之卒章。”《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乱”既“终结”“结束”,其意明也,郑玄诸人以为“乱”即“混乱”意,旨在强调理“乱”,固不合理。

[33]《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34]参见李若晖:《春秋战国思想史探微》,台湾艺文印书馆2012年版,第100~110页。

[35]《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诸侯曰泮宫。”孙〔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32页。

[36]《四书章句集注·论语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页。

[37]《左传·昭公十七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1389页。

[38]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647~6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