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唱七夕的组诗(组歌)

(一)民歌中唱七夕的组诗(组歌)

说到古代民歌中七夕题材的组诗,人们就会想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的《七日夜女郎》。今本诗题下有“九首”二字,为题下附注误入题中。毛晋《宋刊本〈乐府诗集〉》作“女郎歌”,无“九首”二字可证。第二段与第一段之间用顶真手法连起,也说明九段是一个整体。其实它是一首诗而分为九段。从内容看它也是按情节先后写的,是一个整体。这首诗表现牛女相会的情节和牵牛、织女的心情,生动感人,又带有民间文学的特征。这里不多说。

与此相近又产生于唐五代时期的一组曲子词《喜秋天》。这是一组民歌,有些像后代民歌中的《唱五更》,是一更一首(或曰一节)。有些句子很有意思。如:

一更每年七月七,此时寿天日。在处敷陈结交伴,献供数千般。今晨连天暮,一心待织女。忽若今夜降凡间,乞取一教言。

二更仰面碧霄天,参差众星前。……月落西山观星流。

四更缓步出门厅,直是到街庭。今夜斗未见流星,奔逐向前迎。此时难将见,发却千般愿。无福之人莫怨天,皆是少因缘。

五更敷设了,取分总交收。五个嫦娥结高楼,那边见牵牛。看看东方动,来把秦筝弄。黄针拨镜再梳头,看看到来秋。

这一组诗写一个青年妇人在七夕节时的心情,表现了妇女对于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与乞求的心情,也反映出了当时、当地的一些民俗。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一首乞巧歌,如同至今陇南、天水一带尚保留的女孩子在七月初七几天中唱的乞巧歌,很值得重视。

这一组歌中说到女儿们乞巧“结交伴”,并且向织女“供献数千般”,也同今陇南、天水一带乞巧的情形一样。这一组歌虽然产生得很早,但毕竟是民间作品,反映了下层社会乞巧的状况。其中说看到流星便认为是看到了要去相会的织女,也很有意思,反映了当时民间有关牛女传说的一些印证性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