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核心要义
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可以概括为教书和育人。唐时韩愈把教师的职责规定为;“传道、授业、解惑”。“授业、解惑”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传道”正是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为师的首要职责。根据古代文学学科的性质和自身的特点,教学目的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文学知识的传授;(二)专业技能的培养;(三)思想道德的教育;(四)审美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属于教学中最基本的任务。而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其中思想道德又处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古代君子人格修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厚德”。《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关于道德的论说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3]
老子的这番话是说万物由道而生,由德而养,德有涵养万物的恩泽和益处,所以万物自然而然遵道而贵德。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教育以道德为贵。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经由知止、自律而走向人身自由。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这样一句话,被刻在他的墓碑上:“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经常和持久,那种时时更新的、有增无减的对它们的赞叹和敬畏就越会充溢我们的心灵,它们便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头顶灿烂的星空和内心庄严神圣的道德,这便是自然必然性和道德自由的完美统一。
当今教育最薄弱的正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过于功利化,充满了虚伪、矛盾、混乱、空洞、说教。许多教师常常以行为规范教育、习惯教育、纪律教育甚至惩罚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严重背离了道德教育的本质。在道德教育方面,出现了“激进式”,一味追求高速度高效率,总想“一蹴而就”,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置之脑后,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忽略了教育的复杂性,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难以估量。支撑“激进式”德育教育的是“理”的泛滥,道德教育变成了单纯的说教,变成了“说理教育”,许多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以道德宣讲为主的讲座,以灌输为主,内容枯燥无味,形式单一重复,失去了道德教育的丰富性、深刻性和生动性,使得学生十分厌倦。就会出现:老师不讲那么多道理,学生可能还知道怎么做,因为学生还有常识在;老师讲了那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反而把学生搞糊涂了,连常识也没有了。那么多扑面而来的道理,不仅不能帮助受教育者厘清疑问,解除迷惑,反而会加大迷惑和疑问。归根结底是由于“民好径”,即人人都喜欢走捷径抄近路,渴求通过捷径通达道德制高点,结果欲速则不达,越走越远,越走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