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蒋礼鸿.商君书锥指[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金春峰.两汉思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7)[M].王星贤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龚克昌,等.全汉赋评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
[10]〔清〕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祝宗斌.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C].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1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注释】
[1]明人胡应麟及近人王国维提出此二赋非董仲舒与司马迁之作,但论据不确。今赋学界多持二赋是董子与史迁之作。从二赋内容看,与二人的生平及思想不违,应是他们的作品。
[2]〔清〕方苞《望溪先生文集》有:“由弘以前,儒之道虽郁滞而未尝亡;由弘以后,儒之途通而其道亡矣。”桐城派学者杨绍文《云在文稿·史记儒林传论》说:“学校不坏于周之废,而坏于汉之兴,则公孙弘之罪也……叔孙通制礼,而先王之礼亡;公孙弘学儒,而先王之教永世已亡。”参见杨燕起、陈可青等人编著的《〈史记〉集评——历代名家评〈史记〉》,第578、580页。
[3]参见龚克昌,等:《全汉赋评注》,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211~216页。
[4]与董仲舒相同,司马迁在他的《悲士不遇赋》中也屡引儒家经典:《论语》4次,《诗》3次,《书》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