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精神天堂——桃花源——浅论桃花源的接受与影响[1]

中国文人的精神天堂——桃花源——浅论桃花源的接受与影响 [1]

杨 敏|天水师范学院

接受美学创始人,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曾说,对于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第一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1]25桃花源自陶渊明描绘出来,就使得无数文人向而往之,它把人们理想的生活诗化了,但这种美好的生活状态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它只能是人们做的美梦,这梦长期集结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构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桃花源。它萌芽于先秦,经过陶渊明构想之后继续发展,有着十分清晰的发展脉络。桃花源是历代文人对自己理想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因此也就成为中国历代文人的追求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