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大数据时代明清文学史课程的机遇及反思

“翻转课堂”:大数据时代明清文学史课程的机遇及反思

魏宏远|兰州大学文学院

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使得以前较流行的以教师为主体、宣讲式的“网易公开课”很快失去了昔日的光环,随着教师、学生“双主体”“体验式”“过程式”等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思想的提出,“翻转课堂”的慕课开始大行其道。那么,什么是“翻转课堂”,明清文学史课程又该如何“翻转”,尤其是在我校教学环境比较特殊的情况下该如何“翻转”?围绕这些问题,本文予以展开讨论,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在科学技术、人工智能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得已由过去的教师传授式、记诵式为主开始转向“体验式”“过程式”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转课堂”也就孕育而生。“翻转课堂”是一种以“教师—学习问题—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互动式的学习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围绕具体课程展开教与学,由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媒体四要素构成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生态系统。

一般情况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针对已有的教学出现的弊端及问题而提出的,那么,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对此已有研究者撰文予以归纳和总结:“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上本末倒置,在教学中以文学史而不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偏重于文学史线索的梳理,相对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讲习;偏重于对文学史常识的教学,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的精微体悟;偏重于治学方法的传授,相对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无法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1]当然,这一观点也有一定的偏颇之处,原因是古代文学史课程由来已久,1904年为适应新式教育而由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开设这一课程,在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后,中国古代文学史又必须为适应新形式、新思想而变化,目前各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思想政治课的体量不断增大,专业课的空间不断被挤占,很多学校已经取消“古代作品选”这样的课程,古代文学史既要承担梳理文学史的职责,又要肩负通过文学史的学习以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文学”的功能,戴建业提出:“不能再把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应让‘中国文学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教材’。”[2]诚然,文学史课不能变为文学作品的“鉴赏课”,但“文学作品”与“文学史”之间的矛盾和冲动不断增大,在此情况下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翻转课堂”成为不二选择。不过“翻转课堂”的提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更主要的是针对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传统课堂教学变革的逻辑起点是解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低、学业成绩过度分化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一刀切、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与不同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翻转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颠倒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知识传授和学生知识内化这一教学活动,它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将需要教师直接讲授的内容提前录制为‘讲课视频’或‘微讲座’,并上传到相应的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提前在课外观看、学习视频内容。”[3]“翻转课堂”的前提——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就其出发点而言,都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学习的主动权归于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并有所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体。“翻转课堂”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视频学习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理解能力、学习速度用‘暂停’‘重放’等视频功能自定学习步调。此后的课堂教学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帮助有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学生。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我负责与驱动的投入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也由讲台上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4]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翻转课堂”也带来了知识的碎片化、课程时间的分散化,其实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挑战。然而,目前“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一理念已逐渐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种共识,“翻转课堂”在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在知识创造、思维碰撞和情感交流过程中的对话与交往依然非常有效,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不替代学生思考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自觉性和能力,实现有深度、自我负责的持续学习,这样来看,“翻转课堂”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更新,更是思想观念上的革命,“翻转课堂”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课堂如何“翻转”,尤其是有着一个多世纪发展历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该如何“翻转”,特别是具体到明清文学史课程该如何“翻转”?其实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明清文学史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无疑是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学什么,怎么学?教师依然起着引导作用,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对此问题予以探讨。

我校明清文学史课程选定的教材是由袁行霈主编的人教版《中国古代文学史》,这一部教材明清部分有近600页的内容,体量庞杂,依据我校现有的课时很难完成。此套教材明代部分是由黄霖主编、清代部分是由袁世硕主编,两位老先生皆以研究明清小说见长,因此将明清文学史编成小说、传奇史,此外二人长期不在文学史课程教学的一线,编纂教材完全是依据学术理念的需要而非教学的实际需要。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既离不开教师有质量的教学指导这一外因,也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力这一内因。“翻转课堂”的价值就是追求以谋求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换,凸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学习力的提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判断力,所谓“观千剑而知剑”,只有学生的眼界开阔才能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为此,每次学期上课之初我都给学生发数十部电子版古代文学史教材,从林传甲、黄人、胡适、钱基博等人的文学史到《剑桥文学史》《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等,学生通过各时期、各种版本文学史目录的比较,借以探寻明清文学史的主型是以诗文为主,还是以小说、传奇为主,并由此衍生出何为文学性,如何理解文学史,文学自觉如何成为可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何被建构出来的?如此等等。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把静态的文学史知识转化为学术问题,围绕问题,设计悬念,呈现知识的生产过程以及自己的思考过程,以此将学生带入问题中,引发学生的关注及思考。如在学习明代复古派文学复古的时候,如何改变文学史静态陈述模式,把这一内容转化为学术问题的思考模式?在与学生一起探讨完七子派为何复古这一问题后,接下来我们进入对七子派如何复古的研究,由此引导学生对文学生产机制的思考,即“如何将一树花变成一首诗,那么,茶陵派、七子派、公安派、桐城派、汉魏诗派会怎么做?”这一问题的设计不仅把文学史上孤立的明清时期的各文学流派之间联系起来,而且对学生古典诗歌书写也有很大益助,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事实证明,这样将文学史问题设计成学术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的“翻转课堂”模式,对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翻转课堂”时代的到来给中国传统课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此种挑战不止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与自由度的增大,而重点在于“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课程教学方式、教学思想的挑战,以及“翻转课堂”所追求的理论讲授方式与“翻转课堂”在知识容量上的快速扩容。由此,明清文学史课程要想有效地提升其在汉语言本科培养中的存在价值,即必须能有效地应对“翻转课堂”时代的挑战,这不仅对本课程的建设具有意义,同样也可为传统专业课程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提供可为参照的案例。同时明清文学史作为主干基础课程,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作品在文学思想、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分析中“学会思考”,教师也必须通过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措施,将静态的知识陈述转为学术问题的探讨,这是基于文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所进行的教改,是通过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转变。

要之,陈平原说:文学史永远都在重写。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永远更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先知”者不是把知识塞给学生,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带动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因此,没有学术研究的教学只能是浅层的知识传播,难以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启迪。同时,如何将“文学史”变成“文学”的历史,而非“历史”的文学,教师是以阅读作品带动学生文学史的学习,还是通过对文学史的学习再更深入了解“作品”等问题,目前仍须不断探索。

【注释】

[1]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84页。

[2]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第84页。

[3]张朝珍、束华娜:《论超越表层结构的翻转课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45~50页。

[4]张朝珍、束华娜:《论超越表层结构的翻转课堂》,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第45~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