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对桃花源构想的发展

四、唐宋以后对桃花源构想的发展

不管是唐代文人神仙化了的桃源、宋代文人实境化了的桃源,还是被人们化为理想境界的桃源,早已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谁都挥之不去。桃源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讴歌和称颂的对象。后世文人遵循自己的内心来感知桃源,将其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追求。

元明清以来,桃源故事也多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与桃花源有关的有马致远的《误入桃源》、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汤显祖就是将桃源理想大放光彩的杰出代表,他曾到浙江处州府遂昌县任知县,那里群山环抱,交通闭塞,民风却非常淳朴。他尽自己所能施行仁政,令他欣慰的是他取得了一些政绩,他在寄大理卿曾同亨的书信中说:

至如不佞,割鸡之材,会于一试。小国寡民,服食淳足。县官居之数月,芒然化之。如三家疃主人,不复记城市喧美。见桑麻牛畜成行,都无复徙去意。

这些话,很像《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在《南柯记》第二出《风谣》中汤显祖对淳于棼治理下的南柯郡做了这样的描绘:

青山浓翠,绿水渊环;草树光辉,鸟兽肥润。但有人家所在,园池整洁,檐宇森齐。何止苟美苟完,且是兴仁兴让。街衢平直,男女分行。但是田野相逢,老少交头一揖。

这一出集中展现了汤显祖的理想国,这就是他“桃花源”的集中体现。

孔尚任的《桃花扇》也算是桃花源型故事,只是这一梦似乎有些沉重,只因与家国有关。其中《题画》侯方域唱道:

这流水溪堪羡,落红英千千片。抹云烟,绿树浓,青峰远。仍是春风旧境不曾变,没个人儿将咱系恋。是一座空桃源,趁着未斜阳将棹转。

全剧充满了一种伤感的基调,借用《题画》出的下场诗,便是:“美人公子飘零尽,一树桃花似往年。”

桃源理想也给丰子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都在追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但他又清醒地知道,《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是不真实的,是乌托邦式的,喜欢读,是因为它能使人暂时脱离尘世的烦恼。他认为桃源是彼岸世界,是人们所喜爱向往的一切真善美集中组合的幻想存在,是对未来理想生活的美好憧憬。丰子恺的淡泊与超脱世俗,都是在追求天下如一家,人们如家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的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

人们对桃花源的追求,从未停歇,由它编织的梦,也从未终结,因为人们都需要这样的梦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人们在现实的世界中找不到依托的时候,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构建自己的桃花源,那里就是寄放心灵的地方,那里也是自己的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