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等,江西吉水人。吉水解氏为当地著姓望族。解缙祖父解子元,字真我,号竹梧,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曾任安福州判官,元末“兵乱,守义死。”[2]4115叔祖父解观我、解求我皆举进士,尤其是解观我,一生勤于学习,书不离手,“天文、地理、兵刑、历律,靡不精究”,而“尤深于《易》”,著述甚丰[3]。父亲解开(1312—1398),字开先,学者称“筠间先生”,因以父亲死节赠官参知政事,不拜。在元末明初,解开以博学闻名于世,为一代大儒;同时,他也在诗文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为文根柢六经,浑雄自恣,若降时雨,若决江河,读之使人快意。为诗虽在乱离,绝无憔悴穷蹙之态。会文切理,洞中事机。每酒酣乐作,得意笑歌,座客尽倾。其浩然之气可谓壮哉!”[4]不难看出,吉水解氏是一个以学术和诗文创作而著称的文化、文学世家。解缙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家庭中,自幼即颖敏绝人。洪武二十年(1387)中江西乡试第一名,次年会试与兄纶、妹夫黄金华同登第,授中书庶吉士,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爱重。入朝不久即大胆进呈其所作《大庖西封事》,稍后又呈《太平十策》,痛陈当时社会的诸多弊端,得到朱元璋的赞赏。但解缙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出众的才华和孤傲耿直的个性自然会引起守旧官僚的嫉妒和封建帝王的不满,因遭兵部尚书沈缙的反对而改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洪武二十三年(1390),韩国公李善长受胡惟庸案牵连,被朱元璋赐死。刚直的解缙愤愤不平,代郎中王国用起草上书,为李善长申冤;又为同官夏长文草疏,弹劾御史袁泰,使袁泰极为不满。这两件事也彻底得罪了朱元璋。但为了不让天下才学之士寒心,又考虑到为虎作伥的权臣们的愤怒,朱元璋将解缙之父召至京师,并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2]4119非常体面地将解缙从京师打发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解缙觉得作为臣子应入临京师,祭奠老皇帝。他也认为随着太祖皇帝的驾崩,压在其头上的“十年之约”应该解除了。这本无可厚非,但嫉妒解缙的权臣们却借此说事,诬陷其“违诏旨”,说解缙没有等到先皇的“十年之期”。再者,洪武三十年,解缙之母高妙莹因病去世而未葬(解缙《先妣高太夫人鉴湖阡》),其父解开到洪武三十一年时已87岁,于是解缙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被贬河州。“归八年,太祖崩,缙入临京师。有司劾缙违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谪河州卫吏。”[2]4119明嘉靖吴祯所编的《河州志》也说:“三十一年,谪河州卫礼房吏。”[5]512据解缙诗《己卯蒙恩再过华山》可知,解缙被贬的第二年,即惠帝建文元年(1399)就被召回京。可见,他在河州生活了不到两年时间。河州即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明初,河州属于边地,社会动荡不安,军政设置上分分合合,变化不断。最初设府以治民,置卫以戍兵,军政分治。洪武十二年(1379)诏并为一,改为河州军民指挥使司,军政合一。河州境内牛津河、大夏河交汇,虽处边地,风光秀美。

当解缙从繁华富庶的江南来到西部边地河州时,内心的痛苦自然无法遮掩。当他无奈地屈服于现实和命运的判决后,只能用诗歌来排遣胸中的愤懑。诗人曾大声疾呼:“欲问别来多少恨,黄河东去与天长。”(《西行》)尽管如此,他仍然在河州开始了人生第一个低谷期的生活。解缙虽遭诬陷,被贬谪河州,但如此遭际自然会引起某些正直人士的同情,自己也不甘心如此的境遇。这时,他也表现出了大丈夫能伸亦能屈的一面,收起文人的孤傲之气,提笔给当时受到惠帝信任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董伦写了一封言辞凄楚的书信,在信中他做了反思,承认自己“率易轻狂,无所避忌”。董伦为人“质直敦厚”,被这封言辞恳切的书信所打动,于是向建文帝推荐了解缙,解缙随即被召回,授官翰林待诏[2]4120。但嘉靖《河州志》卷二却有不同记载:解缙被贬河州,西行路经华山时写下了《登华岳》一诗,当时曹国公李景隆录此诗以闻,复诏为翰林待诏[5]512。从解缙的经历和《明史》记载看,这不过是附着在才子身上的佳话,不足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