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以“中国近代文学”为例

论高校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以“中国近代文学”为例

孙京荣|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近代的80年,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日益腐朽衰败、弊端迭出,同时又饱受西方列强残酷瓜分与疯狂掠夺,是中华民族史中的一段痛史、耻史,更是中国人民为图生存与保尊严而奋起抗争与救赎的奋斗史。这段时期的文学,对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讴歌与赞颂始终是作家创作的主旋律,并成为近代文学教学中最为重要而核心的部分。《中国近代文学》已经在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了三十多年,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骄人的教学成绩。笔者作为这一课程教学组织中的一员,在学习研究与教学探索实践过程中,也亲身经历了这门课程在开设时段、讲授对象及内容等方面的不断改革,感慨颇多,体会亦深。联想这门课程被先后相继安排在第七学期、第八学期和第六学期,即开设对象为大四和大三学生等变化的历程,其沿革历史与高等教育改革始终并行,但最重要的是无论如何则保持了这门课的相对独立性而避免了合并的命运。就其具体情形而言,最早的《近代文学》,开设时间在大四阶段的第八学期,这时学生虽面临毕业,但由于学风较好,学习风气较浓,因而尽管有时会出现上课学生较少的情况,但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还是收获颇丰的。随着进一步的高等教育改革与招生规模的扩张,这门课被放到了第七学期即大四的第一学期,课时缩短到两学时,内容相应进行了压缩。后来随着更深入的改革与选课学分制的推行,这门课被设置在第六学期,讲授对象是大三学生,在课时安排上为三学时,在内容讲授上有了一定的保障,基本上制止了学生缺课、逃课的现象。相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国近代文学”课程对当今大学生情操修养和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而其中对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对青年学生自我崇高人格与道德修养的培滋与浸润,更是具有较强且高效的“补钙”作用。这种从作家人格到作品内涵所具有的特质,对于现今习惯于泡韩剧、溺网游、查百度并严重依赖网络碎片化阅读而导致患有“软骨病”的大学生而言,的确具有非同寻常的警示与教育作用,也可作为当前诸如与手机争学生之教育危机的有效手段与可行方法。最突出的例子是,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表演取得空前成功之后,国内一些中小学校相继都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满怀希望、铿锵有力的结语作为新学期开学或者每周升旗仪式上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充分说明了近代文学中所包含的进步、积极、健康的内容,其实正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基于此,我在上课过程中,不但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力图全面而彻底地向学生讲授规定内容,而且还有意识地将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以加强他们对文学作品背景及影响的理解,同时丰富其知识范围,深化其知识层次,为准备将来继续深造或走上教学岗位的一部分同学提供参考。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部分作品,说明用具体的文学作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教学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又能提高文化素质与道德修养,起到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满意效果。现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粗浅的体会,与各位同人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纵观中国近代文学80年的发展历程,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以贯之、永恒不变且始终高亢嘹亮的主旋律,响彻于近代文坛,成为近代文学中最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部分,也是其最具有教育价值之所在。郭延礼先生认为:“爱国主义,是近代文学中最光辉、最集中的主题之一。它固然也是对历史上爱国主义的继承,但另有新的内容和新的特点。”并将此归纳为“反殖反帝”“反君主、反封建专制”“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色彩”等三个方面。他认为:“在鸦片战争前,爱国主义文学的性质……基本上还是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内部矛盾。”“1840年后,爱国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对世界殖民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这是过去所未有的。”[1]的确,中华民族在近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就使得哀伤祖国不幸的情感贯穿于近代文学家的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中。他们有感于祖国危亡,民族多难,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从各自不同的立场与角度出发,打破封闭保守的固化思维,纷纷奋起探求祖国的出路,在文学创作方面以各种体裁全方位揭露与批判现实,暴露社会弊端,抒发爱国情怀,探索救国图强的路径。即使如一些思想较为落后消极的封建遗老,如康有为、陈三立、王国维等人,在保家卫国和捍卫民族自尊心上,则是立场坚定,爱憎分明,从不含糊和屈从的。相对而言,在近代既乏大家又少名作的文坛,其中一些作品还是体现出相当鲜明强烈的时代特色,表达作者浓郁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精神,完全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高校课堂中,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实属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问题,抛开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与技巧不谈,只就其中所选用的材料即具体作家与作品也是因人而异,各有侧重,在讲授上更是各有特色,同时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在教学方面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具体作家与作品作为个案,也是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文学作品的诵读与赏析,尤其要重视其在当今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诸领域中的实际运用与广泛影响,拉近与缩短古今之距离感,增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时年二十八岁,旅居夏威夷。该文洋洋洒洒,近四千言,确为宏文杰作,作者站在全球发展的视野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中华千年帝制的形成及其积弊予以鞭辟入里、犀利深刻的剖析与自省,并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予以强烈谴责与批判,其中颇多偏执过激之言,有民粹思想和沙文主义之嫌,但总体上洋溢着丰富浓郁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真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值得大学生们反复研读,仔细揣摩,细心体味。黄遵宪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曾这样赞誉其文:“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虽属过誉,却足见称赏之情。我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让同学们当堂轮流诵读,效果极佳,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时在考试中也出此类考题,结果会发现同学们的答卷大多充实流畅,内容丰富,分析颇有条理,意外收获颇丰,而少有条条框框和空洞之言。文章的结尾,更是“激励青年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现了作者挚诚热烈、乐观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真切期盼。”[2]具有振聋发聩、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与号召力量: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3]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电视、报纸上耳闻目睹各种媒体对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开学仪式中集体朗诵这一段报道的场面,也经常听到邻近居所的小学师生们在各种庆祝活动中集体高声诵读,确实很有感慨。梁任公先生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高度自信与殷切期望,饱含其中,使每一个华夏儿女无不受到强大的感染和深刻的教育。其中用词藻丽,层次错落、整饬优雅的句式与韵律,也足以使读者完全处于一种诗意的情域场中而不可自拔,被作者那种昂扬的激情、高度的自信和豪迈的气概所感染与熏陶。正如其学生吴其昌所指出的:“以饱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惟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任公诚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也。”[4]胡适也不无佩服地说:“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5]总之,诵读梁启超的新体散文,确实使人感受到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这种“力”足以激发广大读者的爱国心与民族情,对增强和壮大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意义深远。

其次,引导学生在研读具体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忠诚报国之志,认识每一个华夏赤子对民族国家复兴崛起使命的自觉担当。如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虽为一介官员,但受到保守派弹劾而遭贬谪。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前往新疆伊犁,启程前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诗二首,与家人告别。其二云: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6]

一位曾经叱咤风云、令洋人破胆的禁烟英雄,如今落到了贬谪荒陬的地步,作者内心自然是感慨万端、浮想联翩。然而,诗中除了以平淡庄雅的语句表现深沉真挚的夫妻情意外,更难得的是表现出这位老臣忠君至诚的爱国之心与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的精神风貌。颔联更是态度鲜明,慷慨雄壮,胸襟宽广,情真意深,铿锵有力,准确生动地刻画出这位年届花甲的爱国主义政治家为忧国忧民而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总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而顾全大局的崇高品格与旷达胸怀。一月后途经兰州时,他在给湖北做官旧友姚椿、王柏心的信中又道:“自念祸福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逐,安能诿诸不闻不见?”[7]可见作者对现实的关注是始终如一的。《晚晴簃诗汇》卷一百二十五称其“经世之才,余事为诗,缘情赋物,靡不裁量精到,中边俱澈,卓识闳论,亦时流露其间,非寻常诗人所及。谪戍后诸作,尤悱恻深厚,有忧国之心,而无怨悱之迹。”[8]他在经过河西走廊时创作的《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更是气象雄伟壮观,格调豪迈雄健,是其人其诗风格的典型代表。钱仲联先生在《梦苕庵诗话》中谓其“劲气直达,音节高朗。……言婉而意哀,其隐痛盖有不能言者矣。”[9]初心的忧国悯民之志,正是这些近代爱国之士的感人之处。2003年,温家宝在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当场吟诵了诗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二句,以表达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豪情与决心,联系他在西北尤其是河西走廊地区工作生活多年的实际,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感情非同寻常人可比,故此举亦显得意味深长。与林则徐相比,近代杰出的女文学家秋瑾在东渡日本途中所写的《题江山万里图应日人之索》一诗,更是满怀激情、昂扬豪迈,表现出义无反顾、誓死报国的崇高精神:“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0]这样充满爱国热情、豪迈响亮、壮志凌云的诗句,出自一位三十岁左右的文弱女性之手,确实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如今在师范类高校中,女性人数比例空前增大,往往一个班级中,男学生的人数还不及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且班上的学霸和考神多被女性基本垄断,这种情况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和报考研究生方面就显得更加突出。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爱国女诗人优秀诗篇中表现出的立志报国、昂扬向上的情操与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较为生动活泼,避免过多枯燥乏味而千篇一律的说教。秋瑾不辞万里只身东渡的英雄气概,关心祖国命运、积极拯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思想与精神,以及其提倡的男女平权等思想观念,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借鉴价值。“南社三巨头”之一的爱国志士柳亚子,更是书写了其不断进步且充满起伏波动与伟大不凡的传奇人生。他对民族气节的提倡与坚守,对民族思想的宣传与丰富,对祖国与人民的真挚热爱,使他在纵贯近代、现代与当代的漫长人生历程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不惧风浪,勇敢向前,最终成为新中国建设者中的重要成员。他早期的诗歌创作,就以提倡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义、呼唤民主革命为主要内容,无论是讴歌民族英雄的《吊鉴湖秋女士》[11],还是抒发愤慨的《孤愤》[12],还是充满近代民主色彩的《自海上归梨湖,留别儿子无忌》[13],表现出了一个坚定民族主义战士的非凡风采。随着南社解散,柳亚子在政治道路上经历了艰苦的探求历程,但其民族气节与爱国热忱不改初衷。1949年2月,毛泽东电邀在香港的柳亚子北上,参与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月18日,柳亚子偕夫人至京。其时由于处于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安排与招待柳亚子时出现了一些令他不愉快的事情,于是就在当月28日夜以诗上诉毛泽东,表达了自己心中的郁闷。毛泽东很快以诗回复,并用“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14]来劝诫他。其后二人互相酬唱,既消除了误会,又增进了情谊,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少有的诗坛佳话。特别是柳亚子的诗兴尤浓,佳作迭出,其间虽已流露出个人崇拜的倾向,但确实表现出了柳亚子对新中国成立的热切希望和对民族复兴的殷殷之情。这些扩展性材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题材,其范围虽不属近代,但值得向同学们额外介绍,以丰富其知识视野。在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毛泽东诗词也时有入选,而《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5]即为其一。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将柳亚子的《浣溪沙·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16]《浣溪沙·叠韵呈毛主席》[17]等词作与当时的具体情况加以联系,则更能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当时作者的激动兴奋之情和豪迈昂扬之志,对学生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教育工作依然是有帮助作用的。

再次,以具体文学作品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感染力,激励同学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报答国家的雄心壮志与坚定决心。光绪二十二年(1896)三月,黄遵宪捐金一千元创办了《时务报》,欲聘请当时才20岁出头的梁启超为主笔,于是在四月寄《赠梁任父同年》诗六首,热情相邀梁启超,希望通过一起办报,以文救世,使黄人捧日,中华崛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四云:

寸寸河山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18]

诗人对祖国锦绣河山惨遭帝国主义列强任性瓜分的情势痛心疾首,从大好河山寸土不容割裂写起,以志士仁人匡时济世的神圣职责与梁启超共勉,希望他能和自己一起,担负起重整河山的重任,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与矢志不渝的抗争精神。诗的后两句用典,以“杜鹃再拜”表爱国心和忧患情,以“精卫填海”抒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奋斗不息的精神,至今读之,犹令人感奋不已。这首本与香港毫无瓜葛的小诗,居然受到了许多政界人士的青睐与引述。2003年6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在出席CEPA(Close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演讲,其中引用了这首诗,希望香港同胞以杜鹃啼血之情,热爱香港,热爱祖国,以精卫填海之心建设香港,建设祖国,共同为民族复兴、祖国繁荣做出贡献。他还在出席香港回归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公开讲话中也引用到了这首诗,同样表达了他在演讲中重申的内容。[19]2006年,时任台湾国民党副主席的宋楚瑜访问大陆,在清华大学演讲之后,将这首诗送给了堪称中国政治文化精英摇篮的清华大学师生。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又将这首诗抄写后送给了香港全体小学生,勉励他们爱港爱国,建设香港,报效祖国。一首诗受到这么多政治家的如此重视,显然与其内涵的丰富和寓意的深刻是分不开的。

只有80年时间的近代,在历史的长河中短暂如浪花一朵,但其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及其优秀作品,影响深远,永垂青史,尤其是对于后来现当代文史领域一些著名人物的影响更巨。举凡现当代文史哲研究领域内成绩斐然、声名卓著的学者作家,无论是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还是陈寅恪、欧阳予倩,以至柳亚子、毛泽东等人,都无一不是受到了近代文明的滋润与培植。上举数例,无疑都是近代爱国仁人志士和文化精英富民强国之梦的形象生动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祖国和民族富强复兴的殷切希望,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赤诚忠心与不懈追求,永远是我们在强国梦的征程中值得不断总结的精神财富与文化资源。一百年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历史教训始终激励和鼓舞着中华民族痛定思痛,雪耻复兴,而从近代大量文学作品中汲取养料,丰富与深刻我们的思想认识,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性格,提升全民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以海纳百川、雍容大度的汉唐精神,在具体的每一堂课中都自始至终贯穿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高校课堂不可或缺的必要内容。课堂中的德育、美育,将与大学生的具体社会实践一起,相辅相成,内外结合,对当代人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们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和全方位的指导意义。

【注释】

[1]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绪论》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2]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卷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98页。

[3]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卷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02页。

[4]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5]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6]杨国桢选注:《林则徐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7]《致姚椿、王柏心书》,见杨国桢选注:《林则徐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8]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第三册,中国书店1989年影印出版。

[9]袁行霈:《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卷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50~551页。

[10]郭长海、郭君兮辑校:《秋瑾诗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此诗题各版本不同,多数选本皆作《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今从手稿本。

[11]柳亚子的《吊鉴湖秋女士》四首,云:“噩耗惊传痛哭来,吴山越水两堪哀!未歼朱果留遗恨,谁信红颜是党魁!缺陷应弥流血史,精魂还傍断头台。他年记取黄龙饮,要向轩亭酹一杯。黄金意气铁肝肠,革命运中最擅场。天壤因缘悲道韫,中原旗鼓走平阳。飘零锦瑟无家别,慷慨欧刀有国殇。一笑人间痴女子,如君端不愧娲皇。饮刃匆匆别鉴湖,秋风秋雨血模糊。填平沧海怜精卫,啼断空山泣鹧鸪。马革裹尸原不失,蛾眉短命竟何如!凭君莫把沉冤说,十日扬州抵得无?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取荒坟葬女郎。”柳无非、柳无垢编辑《柳亚子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13页。

[12]柳亚子《孤愤》,云:“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转引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卷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26页。

[13]柳亚子的《自海上归梨湖,留别儿子无忌》,云:“狂言非孝万人骂,我独闻之双耳聪。略分自应呼小友,学书休更效而公。须知恋爱弥纶者,不在纲常束缚中。一笑相看关至性,人间名教百无庸。”转引自郭延礼所著《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卷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14]毛泽东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两句。原诗为:“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柳亚子诗题为《七律·感事呈毛主席》,云:“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载王臻中、钟振振:《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87页。

[15]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九五〇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云:“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载王臻中、钟振振:《毛泽东诗词鉴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6页。

[16]柳亚子的《浣溪沙·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之盛况云尔》,云:“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姊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新疆哈萨克族民间歌舞有《圆月》一歌云。)不是一人能领导,哪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载柳无非、柳无垢:《柳亚子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214页。

[17]柳亚子的《浣溪沙·叠韵呈毛主席》,云:“落魄书生戴二天。每吟佳句舞翩跹。愿花长好月长圆。平等自由成合作,匈奴南诏更于阗。骅骝开道著鞭前。”载柳无非、柳无垢:《柳亚子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页。

[18]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17页。

[19]《饱含血泪的爱国诗篇——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六首之四赏析》,见张永芳:《黄遵宪新论》,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