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应用为先

三、学以致用,应用为先

学以致用,应用为先,这是霍松林先生古代文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也是他素质教育理念的又一个重要方面。霍松林先生博学宏识,才力富赡,故其治学与教学门径甚广,堂庑特大。而学以致用,应用为先的思想,既来自儒家经世致用传统的影响,又有先生自身的经验与创新发展。《论语·子路》中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这是孔子“学以致用”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使得先生对“学以致用”格外强调与重视。霍松林先生以“用”为核心的古代文学高水平通才型人才培养思想,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知识到能力。即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具体的教学科研中、运用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中、运用到表现社会人生的诗词文的创作中,突出会学会用;二是从知识上升到智慧。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所学从知识上升到一种思想、理念或经验,突出道的本要;三是从独善到兼济。即鼓励引导学生跳出个人利益的狭隘圈子,走向国计民生,即为国家、社会担当做事,突出价值追求。即所谓学用、智用、世用三个层面。

霍先生教书生涯长达七十多年,先后在重庆南林学院、天水师范学校、西北大学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任教。非常注重学生学用能力的提高,着力培养“济世兴邦”的高水平通才型英才。经他指导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大都能做到“学用”这一点。而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个性精神的学术智慧、学术思想,也程度不同地体现在每一位博士的学术生涯及其论著中。这种“智慧之用”,霍先生往往能够既开风气又为师。先生自己无论独到的文艺理论观点、诗词创作审美经验,还是学术思想,都能独上高楼,引领众弟子趋之若鹜。如他提出的“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等学术思想,照亮的不仅是霍门学子,更是沾溉学林的和畅惠风。如今陕西师大文学院所在的文汇楼大厅,霍先生题写的“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八个大字格外醒目,寄寓着他对人才培养的热切期望。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霍先生把主要精力用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上。霍先生常常告诫门下弟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要求博士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有“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对于那些只知“死读书”之人,先生戏称为“两脚书橱”。而每当弟子担任各种领导管理职务时,霍先生往往鼓励有加,勉励弟子勇于担当,做出更大的贡献。如长江学者、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尚永亮教授,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校办主任康震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孙明君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强教授等,都是霍松林先生弟子中学以致用的代表。西北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浩是先生较早的博士生,毕业后担任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霍先生在其《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序中写道:“李浩品学兼优,功底坚实,思维敏锐,而且正当不惑之年。……目前肩负文学院院长重任,沉着干练,已有建树。不是顾此失彼而是相得益彰,这是我衷心的期望。”[5]此段文字既是对其弟子的奖掖之言,又包含着霍先生学以致用的素质教育思想。

霍松林先生学以致用的“世用”,是先生教育弟子所追求的大用。霍先生教育学生往往从其秉性气质、师承关系和文化涵养等方面展开针对性的发展教育,并尽力引导学生回馈社会、服务人民,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受过他教育的弟子,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后大多成为文化教育、报纸杂志、新闻出版、社会管理等行业的业务骨干和主要管理者。霍先生一直主张学者要走出狭小、封闭的小天地,才能得生民之底气,去案牍之劳形,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源头活水”。他自己更是这方面的典范。陕西省公祭黄帝、甘肃省公祭伏羲,先生都为公祭活动撰写祭文,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化、杜甫陇右诗文化、伏羲文化、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等地方文化建设中,先生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先生为家乡作的《卦台山伏羲庙记》《天水诗圣碑林序》等,已经成为天水地区著名的文化旅游名胜景点。2010年,霍先生将自己一生珍藏的三千余册图书和近百幅珍贵字画、一百余盒音响资料无偿捐献给天水师范学院。他说:“这些书在我这里是‘死’的,到了学校,放在图书馆供学生借阅,就能发挥一定作用,就‘活’了。有些重复的书籍还可免费给贫困生。”霍先生留给天水师院,留给家乡的一笔宝贵财富,也是先生“学以致用”的生动体现。

以用为先既是霍松林先生高层次、通才型古代文学人才培养的最终归宿,也是他宏富的诗词作品民族气派、时代精神的生发之基。即便是故乡的教育事业与人才培养,也体现着他经世致用的良苦用心。如先生为给自己的母校天水新阳小学题词:“勤奋精研、济世兴邦。”琥珀中学校庆,他特地为这所家乡唯一的初级中学撰写楹联:“渭水西来,不畏长途奔大海;龙山东峙,须登极顶望尧天。”[6]都集中体现着先生经世致用的素质教育理念。甚至在2015年六一儿童节前,先生在为小朋友的题诗中依然把这一理念及其诲人不倦的精神蕴含在自己的最后一首作品中:“春种夏耘勤灌园,秋将硕果献黎元。流光似水休虚度,祖国前途看少年。”(《中华诗词》201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