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参考】
2025年08月10日
【文献参考】
[1]韦政通.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73.
[2]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1.
[3]邱涛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宋恕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3.
[4]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卷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9.
[5]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2002,78.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7]周易·文言(十三经注疏本)[M].北京:中华书局,16.
[8]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
[9]荀子·天论//诸子集成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54:211.
[10]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新原人(卷四)[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549.
[11]〔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
[12]刘明.周秦时代生死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10.
[13]金明武.生死观探索[M].北京:线装书局,2015,34.
[14]张岱年.玄儒评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15.
[15]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77.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二十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415-416.
[17]怀特海.思维方式[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0.
[18]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