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桃花源模式从萌芽定型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理想生活的不断追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桃花源模式构想的关键,神话传说中的原始乐园,《诗经》中的乐土理想,先秦诸子们的大同世界,这些都是这一情结的原始雏形。陶渊明将心灵的栖息地放置在了桃花源中,从此桃源模式得以确立,这种模式被后世文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他们的精神追求。陶渊明的桃源构想反映出人们共有的一种梦想,这种梦想早已耕植于人们的内心。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审视,后世文人创造性地接受和变异性地解读,使陶渊明所开创的桃花源文化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其意义在于,桃花源中的桃源不仅仅是表达“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哲学观念和社会理想的文化符号,也不单单是士人幻想的全身远祸、栖息灵魂的理想国,而是不同时代士人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当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国梦”的提出,都可以从桃花源模式中找到影子: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把陶渊明桃源理想付诸实践的创举,中国人有信心也有决心将理想变为现实,这样的社会是“桃花源”模式在当代中国的承载和延续,它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努力和奋斗。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每一个民族也都有梦想,“中国梦”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共同夙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代表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热切期盼,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旋律和精神旗帜,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它承载了一个国家对未来的信心,饱含着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世外桃源也许是虚幻的,但它必须存在,因为它可以抚慰中国文人疲惫的心灵。现实的人不仅需要有现实的人生而且也应有诗意的人生,这是人们生存的一种精神支柱。梦在桃源,桃源已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