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专业与生活的契合点

二、寻找专业与生活的契合点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学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在继承中寻找它对当代文学、当代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著名学者程千帆曾指出,应该“注意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中所反映的问题,要使自己的工作对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发展当代文学有所帮助”;“研究古代文化文学,是为了现在活着的人,不想到这一点,我们的研究就没有意义”。[3]

先秦两汉文学的产生虽说距离当代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一些人类共同的感情古今都适用,如友谊、爱国、亲情、爱情、思乡、对高尚道德的追求等。讲解这些作品时,参照当代生活中的实际事例来解读,无疑也是必要且可行的。如讲解屈原的《离骚》《九章》,可以参照当代的一些爱国事迹说明,这样学生在理解屈原及其作品时更容易一些。而讲解《九歌》以及《诗经》中一些有关仪式诗时则可以参照当今的一些节庆仪式、宗教仪式等。学习《左传》《战国策》中各诸侯国之间的会盟、合纵连横等,则以当今世界各国的关系作为参照。古代文学作品并非是远离我们生活的意识形态,而是在我们当今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古人处理一些具体事件的方法、情感体验可供当代人借鉴。

先秦两汉文学还可以给当代人以人生智慧的启示。如《大学》中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左传》中讲的“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列为三不朽的首位。虽然古人用经学家的标准来衡量人们德行的做法,我们现在不必完全吸取,但是古人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当今受经济浪潮的影响,人人急功近利,片面追求个人利益而全然不顾集体、社会的整体利益,轻者坑蒙拐骗,重者为追求眼前私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不仅给当代人带来灾难,而且贻害千秋。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古人有关道德修养的言论、事例来教育当代人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古代作家、作品进行审视和诠释,在向学生传授文学史知识、讲解作家作品的文学成就的同时,还应该挖掘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所倡导的人生意义、做人原则、审美追求等宝贵财富,拉近古代作品与现实人生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学对于人心灵的启迪,从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如《论语》中孔子主张积极有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杀身以成仁的生死观,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匹夫不可夺志的独立人格。孔子的“仁学”思想所蕴含的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人格价值的肯定、对人生命的关怀等等,都已成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这些内容,就需要教师在讲授作品时多启发学生去思考讨论。再如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渔父》等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理解庄子所追求的不被物质奴役的自由独立的理想人格、超越达观的精神境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喧嚣嘈杂、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庄子的这种精神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宁静的心态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而如《诗经·关雎》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爱情观,屈原“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司马迁受到凌辱后发愤著书的坚强意志,都值得今人去学习。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古代文学的授课当中去深入挖掘,在教书的同时做到育人。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4]诸子在互相辩驳时为了指出其他学派理论中的漏洞,更好地阐明本学派的观点,许多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论辩风格。当时最善于辩论的是孟子、公孙龙、晏子。但是他们三人的论辩方式又各不相同。孟子的论辩是善于设置圈套,在对方毫不察觉的情况下一步步将其引入圈套,使对方不得不承认或接受自己论点中的矛盾之处。如《齐桓晋文之事》《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属于代表作品。公孙龙为名家代表人物,他在辩论时则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以环环相扣、缜密细致的推理来驳倒对方,如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坚白石”等论点的建立就是基于这种论辩方式。晏子的论辩方式则又不同于上述二人,他主要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在看似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置对方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从而取得论辩的胜利,为人熟知的晏子使楚的故事就属于这一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论辩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具体篇目的同时,进行模拟论辩,辩题可以是篇目中现成的,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相近的题目,这样学生在学习具体篇目的过程中也掌握了一些论辩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

古代文学教师还应该努力挖掘当代生活中的古代文学因素。如当代的许多流行歌曲中就蕴含着大量的古典诗词因素。20世纪初红遍两岸三地的《情深深雨蒙蒙》同名主题歌:情深深雨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记得当初你侬我侬,车如流水马如龙,尽管狂风平地起,美人如玉剑如虹……这首歌不但语句典雅华丽,情真意切,具有古典诗词含蓄隽永、韵味无穷的美感,同时,熟悉古典诗词者会发现这首歌的歌词实际上是直接取自古典诗词,如“多少楼台烟雨中”出自杜牧的《江南春绝句》,“车如流水马如龙”出自李煜的《望江南》,“美人如玉剑如虹”出自龚自珍的《夜坐》等。其他像《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直接模仿《诗经·秦风·蒹葭》,《青青河边草》中“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呀”等化用《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够被广为传唱,除了歌曲旋律优美动听以外,歌词的含蓄不尽也是原因之一。而这些歌曲的总体风格,毫无疑问是向古典诗词学习。将这些当代人的文艺作品与古典文学相联系,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悟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