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乞巧”为题的诗作
晚唐林杰《乞巧》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施肩吾有《乞巧词》云: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北宋李朴七律《乞巧》借乞巧抒发他对投机取巧、道德缺失等各种不良行为的反感。其第二联云:“休嫌天上佳期少,已恨人间巧态多。”尾联云:“独收至拙为吾事,笑指双针一缕过。”
汉代民间已有七月七牛女鹊桥相会的情节,但宫廷中不允许传播此类思想:比民间更严地防范嫔妃、宫娥的情绪“失范”和思想“走邪”,所以提倡在七夕乞巧,巧妙地消解了有关传说中不利于“三从四德”之类的思想因素。而在民间,同样父母遵从封建礼教规范女孩的思想行为,所以也鼓励和引导女孩子以乞巧活动为七夕节的活动内容。这同魏晋以后大力宣扬《董永》的故事而遮盖、替代“牵牛织女”传说的情形是一样的。这是以往的学者没有关注到的,今加以揭示。开始于汉代宫廷,逐渐遍及全国的乞巧节俗,古今有所变化,南北也有差异。但是,乞巧活动以姑娘们为主,以穿针等乞求女工之巧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保持了汉代宫廷中兴起时的传统。其次,无论在地域上、人的群体阶层上怎样的扩散,它总是同牛女传说、同鹊桥相会联系在一起。南北朝以来很多以“七夕”为题的诗均以牛女传说为题材,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据。牛女传说不仅同汉以后的门阀制度相对立,也与历代的封建礼教相对立。
乞巧风俗传到南方之后,供织女、唱歌之类的习俗淡了,而形成拜月之俗。施肩吾《幼女词》云: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通过写幼女之行为来表现南方姑娘们七夕节较普遍的一种现象。施肩吾为晚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人,写出了南方乞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是集体乞巧,而是月下个人许愿。
历史上以“七夕”为题之诗特别多,虽都是由“七夕”而抒情,却从各个方面下笔,立意各异,而总之是表现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或对个人遭遇的感慨,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