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 项目分工
在实际的项目建设中,多专业、多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是一个很难把控的环节,也是影响项目工期、质量及成本的关键要素。不同国家的建筑行业,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这也是BIM诞生的一个推动因素。虽然Revit无法完全实现BIM理论中强调的协同工作的特点,但却为此提供了基础条件。考虑到项目复杂程度、时间、成本、项目人员知识水平、软硬件办公条件等因素,大型建设项目的模型往往需要经过合理划分和分配以达到有效的项目运行。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在不同模型之间的合作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些工作往往需要设计师与BIM协调员共同拟定完成,并充分考虑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规范和方案的限制。如图16-1所示的案例大体基于真实项目构建,在这个项目中有两座外表相同的塔式建筑,坐落在同一个基座上。尽管它们的功能不同,但这两座塔的中央核心起初在设计属性上是相似的。不同的学科专业对于同一个模型的划分虽然可能有着不同的方法,但策略随着项目的进展也会得到逐渐改善,模型会被分解、合并以适应当时的情况和要求。
图 16-1
1.建筑分工
如图16-2所示,在设计阶段初期,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座塔的外表是相同的,而且设计方案尚在评估中,核心和地基都足够稳固以支撑这个设计,每一层的布局也都可进行很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建筑专业宜根据使用功能或设计标准来划分。
2.结构分工
通常结构模型的划分是最简单的,因为它的图元相对较少,而且在其他学科专业细分后还能长时间保持单个文件。因为与分析工具有着强烈的联系,所以当一个结构模型的确需要细分时,细分常常是垂直型的,允许多种荷载能够从屋顶传递到基础。如图16-3所示,在这个案例中,这可能意味着整个项目都能够成为一个单个的模型,但是由于有重复和细微的差别,所以两个塔是两个不同的模型,而基座就是第三个模型文件。
图 16-2
图 16-3
3.MEP(暖通、电气、给排水)分工
当检测MEP(暖通、电气和给排水)的时候,很多外部因素都需要考虑。其中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常见的合同安排。当创建BIM是为了暖通、电气和给排水的时候,系统的复杂性和为建筑服务所使用的构件的数量意味着建立有效模型的门槛已经降低到能让更小的项目通过,而且分离的细度比起其他学科也好得多。例如,开发一个只追踪给水系统的模型或者将建筑的每个区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件来建模,这样就不怎么需要去收集数据了。即使这个要求只是针对原理图[1]设计的,模型仍然能够在暖通、电气和给排水(MEP)工作流程中占据有价值的地位,而且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可以通过校勘建筑和结构模型来了解空间布局,这些都是服务条款规定的在模型中可以得到的,还有就是为了识别出需要由他人解决的问题和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