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系统族与系统族编辑
Revit中的系统族包含了用于创建基本建筑构件的族类型,如墙、板、天花板等,以及控制项目和系统设置的族类型,如标高、轴网、图纸、视口等。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讲解系统族的编辑方法,带读者深入了解系统族。
建成一个具有一级细节的模型,然后我们可以增加构件的复杂性,使其接近构件组装细节的程度。这些概念墙、屋顶、楼板和天花板都是由具有一定厚度的通用材料建成的,没有考虑核心边界、包络情况、制造商元数据和精密尺寸的问题。要增强这四种系统族(图31-1)的复杂性,采取的方法基本是一样的。
选中图元后,在【属性】面板中单击【编辑类型】,弹出【类型属性】对话框,单击【结构】后的【编辑】按钮,如图31-2所示。这将打开【编辑部件】对话框(图31-3),它在定义墙、楼板、屋顶和天花板结构时非常重要。
图 31-1
图 31-2
图 31-3
除了在左边和下边的突出显示区域(图31-4)不一样以外,对话框中墙体和楼板的结构编辑几乎是一样的。这一关于墙装配的对话框还有材质包络、墙体垂直结构编辑等其他的特征设置。楼板和屋顶的对话框也有多种设置选项。
简单来说,每个结构层都可以插入、删除以及上下移动,如图31-5所示。对楼板、屋顶和天花板而言,操作顺序明显是从上到下;而墙的操作顺序是从外表面到内表面。
这个阶段所适用的唯一规则就是:两条核心边界不能毗邻。【功能】(图31-6中的红框)包含的选项,决定一个系统族中的材质层与其他系统族中的材质层进行包络的先后顺序。表示先后顺序的数字以括号形式出现,1表示优先程度最高。优先程度最高的一层材质将处在墙的中心,其他层按照顺序先后排在这一层的外面。
特殊的情况是,【涂膜层】和【保温层/空气】可以在部件结构中的任何位置放置。当两面不同类型的墙在衔接时,2号结构层将连续地连接到1号上,然后再由3号层连接到2号层上,以此类推。【面层1[4]】是外层,【面层2[5]】是内层,如图31-7所示。
在【材质】一栏中单击【编辑】按钮(图31-8中红色箭头所指之处)打开【材质浏览器】(图31-9),为图元选择合适的材质。每一种材质都包含带有颜色的图示、表面图案、切口图案,同时附有与制造商或材料特性相关的元数据。材质也具有渲染外观(图31-10),当使用渲染属性时,场景就会呈现出一种拍照般的真实感。确定每一层的厚度时,核心边界和涂膜层的厚度总是为零,其他层的厚度必须为1以上,如图31-11所示。
图 31-4
图 31-5
图 31-6
图 31-7
图 31-8
包络情况是每一层材质都有的特性,对其进行设置也包括墙体的包络设定和被插入图元的包络控制,如图31-12所示。
可以设置墙的包络情况为:外面的几层从内、外或内外兼有甚至是直接朝中心方向进行包络。这一设置可在墙尾处和墙体中打孔处有所不同。
图 31-9
图 31-10
可选择该结构中的每一层材质是否受包络的控制。在放置一个插入图元时,不同层的包络点是由这个插入图元自身决定的。将同一插入族的两种类型图元插入到不同的墙体中时,要设定不同的数值使得族与墙体进行匹配。
一个组装结构中所定义的核心边界在一层或多层结构的两边(图31-13),有多种功能,如控制楼板与墙体的相互作用。核心层多为结构层,但在共用隔墙上,负重层之间可能会有绝缘层。墙的核心可以测出,可以以核心表面和核心中心作为定位线,对墙进行放置。
图 31-11
图 31-12
附加功能允许墙在自动化生成的过程中融入更复杂的特性。只有单击【预览】按钮,且【视图】类型设定为【剖面:修改类型属性】时,这些附加功能的按键才会生效,如图31-14所示。
用户可以载入一些轮廓以添加形状,并在墙上规定的高度处钻孔。楼板和屋顶都有额外的附加栏(图31-15),确定哪些层(如有的话)是可变的,以应对排水系统处楼板表面的起伏。默认状态下,如果楼板的顶面设置为落差,那么楼板的厚度是恒定的,楼板的底面会和顶面的落差相匹配。一旦其中一层设置为“可变”,该楼板的拱腹将保持平直,而顶面则会倾斜。只有其中一层可以这样设置,这一功能只有在【点编辑】已用于显示落差的情况下才可适用。
墙一旦安置好,【墙连接】(图31-16)就会进行微调优化,确保墙体连接的最佳效果。默认状态下,Revit将一面墙与另一面墙的一边进行平接,也可以反过来,或者在适宜的情况下采用斜接的方式。当两个连接层的填充图案一样时,图案会无缝对接,如图31-17所示。
图 31-13
图 31-14
图 31-15
图 31-16
图 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