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不同的CT理论和模式,其中,美国学者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的“强弱意识”CT理论和模式对CT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保罗对CT有深入的研究,率先在美国建立了CT中心、国家CT讨论会等。保罗认为CT“是一种自我指导的思维,具有严谨性、合理性”。他指出,CT可能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自我中心或公正,前者对应“弱意识”CT,后者对应“强意识”CT。[9]CT“强弱意识”模式可追溯至一个世纪之前萨姆纳对批判性程度强的思维者的阐述,它强调CT包括技能和气质两个方面,只有同时具备CT技能和气质(公正性)的人才能成为“强意识”CT者。保罗的CT“强弱意识”模式对美国研究型大学CT培养有重要影响。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CT,不能单单教学一些CT技能,还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CT气质,只有两者同时具备并内化为个人特质时,学生才能成为成熟的CT者。可见,保罗对CT的研究丰富了CT的理论,其CT“强弱意识”模式为研究型大学CT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