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
围绕着“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一核心目标,UIC护理学院设置了相应的理论课程,包括核心课程(如护理理论、哲学、科研设计和方法、测量学、质性研究、高级统计学)、高级课程(即与本人研究相关的课程)、科研实践相关课程(如文献回顾、基金撰写、研讨会)。这些课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写作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诚信。除了科研能力的培养,UIC护理学院还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教学和领导管理能力。对于一个全职学生,修完理论课程大致需要1.5~2年。之后,学生可注册预考试;通过预考试后,可开展毕业研究。每个学生的培养计划都因人而异,在导师与学生的商议下共同制订。导师与学生还需完成每年1次的学习进展报告。表1展示了一个4年全日制的博士培养计划(以笔者为例),包括学年、课程(学分)、考核方法及所培养的能力。
2.授课形式
博士项目中各理论课程均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教师多发挥着引导和统筹的作用。除了最常见的课堂讲授外,教学形式还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学习、辩论赛、课堂演示、课外实践及自学。其中,课堂讨论是最常用的一种。在讨论过程中,每名学生都需要积极发言,并对他人发表的内容进行回应(讨论参与度占一定的成绩)。这种教学形式可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另一种形式是小组学习,小组成员一般由教师随机抽取构成,每组4~5名,小组不设组长,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积极贡献者,各成员的匿名互评成绩也会计入期末成绩中。多数情况下,小组作为一个团队需要完成1~2份作业。辩论赛中,授课教师会提出几个与护理学相关的观点,学生分组(多个小组、正反方)就某个观点进行辩论,此种授课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分析、评判和整合。
表1 UIC护理学院博士培养计划(全日制)
注:哲学、护理理论、科研设计和方法、基金撰写、测量学、文献回顾、质性研究、预考试、领导力及职业规划、博士毕业论文为必修核心课程;高级统计学、科研实践为选修中的必修课程;S/F为通过/不通过;等级制分为A,B,C,D,F。①此课程为注册到导师名下的一对一课程;②所修课程在非护理学院完成,其他课程均在护理学院完成;③毕业时,需有教学相关证明(例如助教1年、教学经历或选修教学相关课程);④预考试不列入课程,所修学分不计入学位学分中;⑤博士论文不列入课程,所修学分至少24个。
3.考核方式
UIC护理学院博士项目中课程考核与其培养目标相契合:课程考核可分为A—F5个等级(90~100分=A,80~89分=B,70~79分=C,60~69分=D,<60分=F)或S/F二分类(通过/不通过)。采用等级制的课程考核多使用形成性评价,课程成绩由不同的板块构成,如小论文、小组考核、课堂展示、课堂讨论、书面理论考试、互评及考勤。对于这类课程,在整个博士学习过程中,最多只能有1门课程拿到C或者更低的成绩。多数课程并没有理论考试这一形式;即使有,其所占比例也较小(约10%)。小论文则是最常用的形式。小论文在涵盖课程主要内容的同时,一般多结合学生的科研兴趣展开,例如:护理学博士项目中的一门课程是文献回顾,本门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则是在期末时提交1篇文献综述。以笔者为例,笔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完成了1篇文献综述,经过后期修改,该文成功发表于J Clin Nurs。这种考核方式可达到3个目的:有效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有力地推动学生不断思考自己的课题方向;为后期文章发表打基础。对于采用S/F考核方式的课程,课程教师(或导师组)会根据学生对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出S或F的成绩。对于这类课程,学生必须拿到S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