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专共存:美国通识教育的初始发展阶段(20世纪30—70年代)

(一)通专共存:美国通识教育的初始发展阶段(20世纪30—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与技术快速发展,知识与社会日新月异,美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通识教育首先在美国登上高等教育的历史舞台,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5]。这一时期的通识教育开始以课程制度的形式被确立,呈现与专业教育共存的特点。4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就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给出了明确的界定: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一起构成了大学本科教育[16]。芝加哥大学带有理想主义色彩、雄心勃勃的四年一贯制的通识教育计划被认为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诞生的起始,该计划执行时调整为学生入学后前两年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转向专业教育[17]。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纲领性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18],指出:教育在广义上被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这两部分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对立。次年,哈佛大学提出第一版通识教育计划,在课程设置中确立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者共存的关系。1949年,麻省理工学院发布了著名的“刘易斯报告”[19],指出要加强对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不仅要重视专业课程的发展,也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到了60年代,美国因卷入越战而不断出现政治运动,通识教育发展受到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