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已逐步进入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新发展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是新的发展阶段对教育的要求和期望。大学教育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接受型的。教师讲知识,学生记知识,考前背知识,考后忘知识。教师的讲授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生怕漏讲了哪一部分,但对于是否丢失了其他教育要素,则缺乏考虑。最终的结果则是学生虽然考试成绩尚可,但是考完即忘,一旦面对实际工程问题,则无从下手。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笔者长期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结构设计竞赛实践教学指导经验,于2010年尝试开设了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实验类课程“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该课程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为着眼点,经历了为期9年“接地气”的实践检验、调整和迭代,先后经历了独立发现、指导性发现和建构式发现3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具有典型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特征的“4步法”教学模式。课程开设至今,上过该课程的同学在国内外各种级别的结构设计竞赛上屡获佳绩,共获得9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两组同学获得两届国际校际高校结构设计邀请赛“第一名”。本文着重介绍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发展历程,并对课程建设进行了反思,希望对相关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