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素养的理论框架研究

(一)评价素养的理论框架研究

Taylor(2013)指出,Fulcher(2012)的理论框架没有细致区分不同群体的要求,也未指出各个层面所包含的维度和所需达到的程度。为此,Taylor对评价活动的相关群体进行了细分,从内圈的评价工作者(如考试设计者、研究者),到中间层面的评价实施者(如课程设计者、教师),再到外围的评价相关群体(如公众、政策制定者),并针对不同的群体提出了更细致的语言评价素养维度以及各个维度上所需达到的要求。以对教师语言评价素养的要求为例(见图3),教师应掌握评价相关的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评价原则理念、语言教学能力、社会文化知识、本土实践能力、个人信念/态度、评分和决策能力等;对语言教学中的评价素养来说,核心维度是教师的评价实践能力,相对而言,其测量理论、伦理道德等方面则可略知一二。

图3 语言教师评价素养图

资料来源:笔者译自Taylor 2013:410.

结合前文评价素养研究回顾来看,我国的语言评价素养研究领域目前仍处于一个盲人摸象的探索阶段,即缺乏一个整体的指导性框架,研究者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从不同的视角了解教师评价素养的现状和需求。从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来看,Taylor(2013)等学者所提出的评价素养要求也仅仅是理论假设,尚未经过实证研究。因此,评价素养发展首先需要进一步探索契合培养对象和评价环境的理论框架,如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环境的教师评价素养应包含哪些维度、各个维度上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些维度之间的关系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