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具体实例

四、具体实例

笔者是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2018—2019年第二学期的“数学分析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取了这种激励方式。具体地,要求本学期每个人至少面对面答疑3次,不包括微信或邮件等其他方式,对于达到的学生会在其最终平时分上加5分,对于没有达到的学生会在其最终平时分上扣5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只有不到50%的学生执行了该计划(因为该计划不具有强制性,所以很多学生并不重视),所以最终对达到要求的学生加了分,对没有达到的并没有扣分。笔者教授了两个大班,其中一班有85人、二班86人(不包括重修的学生)。到学期结束时,一班的学生共答疑87次,答疑人数40人,平均答疑率2.175次/人,答疑通过人数35人,其中有45名学生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二班学生共答疑83次,答疑人数38人,平均答疑率2.184次/人,答疑通过人数33人,其中有48人从未进行答疑。在最终的期末总评中,一班未通过人数为25人,其中有19人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二班的未通过人数为22人,其中有17人从未进行面对面答疑。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在挂科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从没有进行过答疑的;在答疑的人中,答疑通过率分别为87.5%和86.8%。这说明面对面答疑和通过率之间有很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也是我们考虑优化教学激励计划的初衷,就是希望更多的学生来进行答疑,至少在课程通过率上会有很大的改善。同时也说明,“数学分析二”的答疑次数定为3次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在平均答疑率大约2次/人的情况下,答疑通过率接近90%,如果每个人都达到3次的话,那么答疑通过率应该能达到95%以上。经历了这一个学期的测试,笔者认为,改进之后的教师—学生交互激励计划对于提高那些参加答疑的学生的通过率确实有效。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由于学生自己制定的要求没有太大的约束力,导致不合格的学生分别有76%和77.3%从没参加过答疑,要使该计划能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需要推广到整个学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激励计划的最大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能更完善,更充实。